寻找城市线条 适马10-20mm F3.5使用体验


实拍体验


在出发前做了些许功课,寻找几处线条感较强的拍摄地点。


出门后在这座离家最近的天桥上看到的沙尘天气中的北京,随手捏一张,没什么线条感。10-20mm在7DII上相当于16-32mm的焦段,视角足够宽广。



在北京的天气往往成为拍摄的大问题,不过对于拍摄线条感来说,还好天气没什么大影响。阴天反倒能为建筑增添一种科幻感的气势。拍摄线条感的关键也并不是去有现成线条的地方,而是看到形状和线条就敏感起来,找到一个适合表现其纵深和形状的角度,反正镜头足够广,可以随便找到中心点拉伸画面中的线条。



比如,一个过街天桥的旋转楼梯,便是个很好的视角,阶梯和扶手形成漩涡线条,在拍摄时可使用机内HDR功能有助于表现更多线条感画面的细节。尽管在HDR功能下,行人变成了碎片,却为这种调调增添了一些行尸走肉般的感觉。



俯视角度尝试之后,可以试试仰角,立方体结构的建筑在旋转梯中冲出,两种形状交织在一起,仿佛看到科幻电影中的画面。值得一提的是,10-20mm的边缘画质还是十分有保障的,恒定3.5光圈也让在桥下不太明亮环境中的手持拍摄轻松完成。


截图放大边缘


地铁站里是不错的线条发现地,下楼的电梯纵深感很强且周围没有过多的杂物。使用黑白色调能去除画面的杂色,让线条感更突出。




从东四环慈云寺桥向东拐上朝阳路,找到这个叫做莱锦创意文化园区的地方。从一双红色的雕塑“大手”开启的大门进入厂区,让人恍若回到了上世纪工厂大院——这就是中国第一个采用国产设备、规模最大的棉纺织厂。这里的老厂房线条十分有韵律。在CBD的黄金沿线上,尽管破旧,它依然保有自己当年的骄傲。只是正如《金婚》所反映的时代变迁:这里的生活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集体主义到个性至上,就连身份也从国营的北京棉纺二厂,变身为现在的莱锦创意文化园区。



这样线条明晰的建筑让人十分兴奋,试着变换不同的角度来拍摄不同的形状。纵深画面给人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力,但两旁的树和栏杆让画面看起来没那么简洁。



把杂乱的元素去掉,换个角度方向,让画面中的线条变得更干净。



太阳像汤圆一样挂在建筑的条形钢筋上,光线不是很好,手持HDR拍摄。



另一个角度的原京二绵厂,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迷上工业建筑的,总之这样的建筑有种穿越在另一维度空间的梦幻感。



新建筑与老式工业建筑的对比,我很庆幸能看到一些老工厂,没有被所有新建筑所取代,都而是保留了一部分他们原有的东西。对称的结构很适合使用广角镜头表现,两楼之间的老棉纺厂,被压得有点透不过气。



另一个角度的新办公楼与高层小区,脱离了老工厂,他们代表的是都市的另一种味道,密集的点状、坚硬的线条,是现代都市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离开莱锦创意园时大概是下午4点半左右,下一个目的地是红领巾公园。可在花红柳绿的公园也能找到强劲有力的线条吗?呵呵如图,在朋友圈里看到朋友分享了一张照片,便敏感地发现这是个线条感极强的地点。在红领巾公园的四环桥下,老老少少都在这里健步如飞的快走,慢跑,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里的位置能穿越到另一个空间去。



上图为手持拍摄,无论从颜色和画面上都欠了很多。在这个光线不怎么明亮的桥下,我席地而坐,调整到M挡并使用滤镜和小三脚架开始长曝光拍摄,冷调白平衡能让画面更清冷。对不起没有照片,因为没有人给我拍,摄影狗总是孤独的,只有来回来去的大妈大爷用他们的目光把我记录下来。



黑白效果有些丧,如果你喜欢也许恰到好处。



从天亮到慢慢变黑,当我越拍越绝望时,准备撤了。此刻却发现惊喜。华灯初上,桥下的灯光照亮了水面,夜幕的到来,似乎唤醒了水面。



之后拍到了今天最满意的一张照片。这应该是四环桥最美的角度了,光污染正在蔓延的天空,却行程了奇妙的橙紫渐变色,桥下的灯光照亮水面,橙色灯光形成大X型,是科幻电影?还是魔幻游戏场景?我有点分不清楚。



总结:


十分感谢适马10-20mm这支镜头能给我更多摄影上的新尝试,这款高性价比的镜头对于我来说是良心产品。下次会继续去发现更多、更有趣的城市线条。

12

本文导航

第1页 外观体验
第2页 实拍体验

美图欣赏

大家闺秀
蓝色翅膀 II
清江引
华丽风格LOLITA小姐姐 I
藏装美女环境人像
杏花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