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摄影中镜头的选择
生态摄影对于器材的要求通常较高,为了拍摄到距离较远的野生动物一般需要300mm以上的镜头。通常我们需要根据经济条件及身体条件进行选择。价格便宜且轻便的定焦镜头往往光圈较小,如EF 300mm f/4 L IS、EF 400mm f/5.6 L的镜头,这类镜头灵活性较强,拍快速移动的野生动物较为方便,对于体力的要求不大,配合增距镜拍摄十分灵活,但相对应的画质不及大光圈镜头,在弱光环境下表现也欠佳;价格昂贵且沉重的定焦镜头诸如EF 300mm f/2.8 L IS II、EF 400mm f/2.8L IS II、EF 500mm f/4L IS II、EF 600mm f/4L IS II、EF 800mm f/5.6L IS等镜头性能十分优异,根据拍摄对象不同可选择不同长度的镜头,如鸟类摄影中林鸟通常用500mm以下焦段拍摄即可,而水鸟通常需用500mm以上的焦段进行拍摄,这类镜头不适宜较灵活的拍摄,适合于伪装蹲点拍摄。
拍摄树枝上栖息的小鸟,EF 400mm F/5.6L 拍摄,1/1000s F/8 ISO-800
生态摄影中单反机身的设置
1.机身屈光度的调整
使用新的相机前,首先要对机身的屈光度进行调节,防止因屈光度未调整到位造成对焦的不准确以及长时间拍摄的晕眩感。
单反相机上屈光度调节的部位
2.自动对焦的选择
自动对焦的选择可根据拍摄对象的情况进行选择。在拍摄相对静止的野生动物时我们优先选择“ONE SHOT”对焦方式,其具有对焦精准,连拍速度快,锁定焦点后重新构图方便等优点;而对于拍摄在高速运动中的野生动物时,我们需要将机身的对焦改为“AI SERVO”,这种对焦方式虽没有“ONE SHOT”精准,但可预测被摄体的运动方向持续跟焦。
拍摄飞翔中的猛禽,AI SERVO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单点对焦拍摄,1/2000s F/5.6 ISO-800。600mm端拍摄适当剪裁。
3.对焦点的选择
对焦点的选择往往与被摄体的状况有关,如拍摄静止的野生动物可选择最精准的单点对焦,对焦点通常越接近中心点对焦越迅速;对于运动的被摄体而言,在最新的EOS-1D X机身上给大家提供了,两种组群对焦点对焦模式,一个菱形分布的组群对焦点,一个是正方形9个对焦点组成的对焦模式。具体选择哪一种,这就要看我们拍摄的目标主体的体型占画框中的比例来决定了。
4.白平衡的设置
生态摄影中的白平衡通常以还原环境色温效果为佳,由于近年来自动白平衡技术越来越纯熟,多数情况下可交给机器自身来判断,如发现未能有效还原或是想表达不一样的环境色彩建议直接调整白平衡数值进行调整,这有助于在突发场景中能够快速设置准确。当然如果选用RAW格式进行拍摄,白平衡可交由后期来调整。
抓鱼的小翠,黄昏中拍摄相机设为RAW和AWB白平衡设置。 1/2000s F/5.6 ISO-800
5.照片拍摄格式
相较于JPEG而言,RAW包含了尽可能多的图像数据,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在不损害画质的情况下修改白平衡、对比度和饱和度等参数,是拍摄时的首选。但是RAW文件较大,在应对某些需要连续高速拍摄时续拍能力较差,快门的时滞往往会错过很多精彩的镜头,这时为了尽可能多的记录下当时的场景,我们可选择JPEG进行拍摄。
6.曝光与测光
生态摄影中通常选用光圈优先及平均测光以应对随时出现的情况,对于动物特写的拍摄可选用点测光,而对于颜色反差较大且距离较近或体型较大的动物而言测光往往需要选择中央重点测光。虽然通常情况下相机的测光准确性较高,但由于生态摄影总是伴随着被摄体的运动,光线的变化往往过快,过分依赖相机性能往往会留下各种遗憾,特别是在逆光的条件下,自动测光往往让人失望,因此生态摄影往往要使用到M档进行拍摄。M档是全手动设置,环境通常光线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可以固定ISO、光圈、快门,这就使得拍摄的结果是固定的,不会由于被摄体的运动导致测光范围变化而得到效果不一的照片。
风雪中的小鸟,1/500s F/5.6 ISO-400
7.ISO的设置
通常曝光准确的情况下,数值越低的感光度拍摄出的效果越好,图像越细腻、噪点越少;反之图像越粗糙,噪点越突出。因此选择感光度尽量是越低越好,但如果在光线不足或是需要高速快门的情况下,我们往往需要在画质和拍摄结果间进行权衡。另外ISO自动功能的增加保证了在弱光情况下足够的快门速度,同时也使得曝光的条件更多更复杂,画质不可控等问题,如何选用需要视拍摄者的习惯而定。
8.快门速度的选择
对于生态摄影特别是鸟类摄影,快门速度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如要拍摄体型较小的林鸟,要想完全凝固其飞翔的瞬间,快门速度要在1/2000秒以上;如果拍摄飞行较慢的水鸟及猛禽快门速度在1/800秒以上;如要表现鸟类翅膀的动态、主体的清晰通常需要1/250秒左右的快门速度即可,根据鸟扇翅的速度不同和要体现的动感幅度不同可将快门速度继续降低至1/30秒。当然速度越慢成功率相应也就越低。
湖面掠过的飞禽,为了表现出一定的动感,我适当降低了快门速度,并采用摇拍的手法实现静态模糊的效果。1/640s 1/7.1 ISO-400
写在最后的话:以上就是笔者对于生态摄影,特别是打鸟部分的一些心得与经验。有些朋友可能会想,这是一篇关于打鸟的文章,那以上这些经验安放在其他类型的野生动物拍摄上还有用么?实际上生态摄影的相关技术是可以触类旁通的。比如拍摄高速运动飞鸟的技法,完全可以放在拍摄猎豹等高速移动的动物身上。
最后,笔者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生态拍摄和其他门类的摄影题材,在影像传播的意义上更加公益,因此我们应有在拍摄中有时候面对的不仅仅是严酷的环境,可能还要面对一些恶势力的干扰,这个时候我们在保护好器材的同时,更多的还要对自身的安全作出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