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时常会在一些墙上见到标语和广告,上面镌刻的文字记录着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佳友三脚架特别关注于遗存于墙上的这种文化痕迹,并用镜头记录,组成了作品『墙迹』。他在作品阐述中这样写道:
“在墙上,我们不仅看到了肆无忌惮的标语和广告,我们还看到了人与墙的相互依赖和排斥,看到了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相融和冲突,更看到了在墙上文化痕迹衬托之下的人性表达!”
三脚架告诉我,他从近二十年前就开始关注“墙”上的文化,经过多年的拍摄与思考,三脚架对于“墙”的把握也做了扩充,日趋成熟。并在去年举办的2012PHOTO SHANGHAI影展上做了展出。
本期明星走近三脚架,听他讲讲自己的摄影之路。
三脚架的作品:
photofans:你是如何决定让『墙迹』成为一组系列的?这组照片你大致拍了多少张,后来又整理出多少张?
三脚架:1995年,我在香港《摄影画报》上发了一组『墙上名医』的专题,内容是街头巷尾铺天盖地的性病医疗广告,那时这种题材的人文纪实摄影在大陆还得不到认可,只能拿到外面发表。后来素不相识的著名摄影史学家、评论家王瑞先生在《人民摄影报》上写了一篇影评,他从摄影史和文化价值的角度给予高度评价,对我一个业余爱好者鼓舞很大,使我坚定的在人文纪实摄影的道路上走到今天。这个专题涉及的内容也逐渐扩展为“墙上的痕迹”,内容很庞杂,前10年都是拍胶片,很多片子没时间扫描、整理。后来用数码拍,初筛留存大约有40G的文件,大多没整理、制作输出过,具体拍了多少张我没统计。您看到的这组『墙迹』是参加《上海影像展》时根据影展的要求临时整理出的几张,应该说不是这个专题的全貌,不同的策展人,不同的选片、编辑方式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去年我第一次见到王瑞先生,他看了一部分我后来拍的片子,认为可以编本册子了,但我觉得这个专题似乎刚刚上路,不着急慢慢来,路对了,不怕遥远。
『墙迹』——三脚架作品
photofans:一堵墙为何吸引捏,是如描述所示那样,由上面书写、描绘、镌刻着的痕迹所决定的么?
三脚架:我在这组片子的前言中写道:“人们在墙上书写、描绘、镌刻,记录着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抒发着喜怒哀乐、期盼诉求,墙逐渐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标榜着它所经历的那个时代的文化痕迹。时代的进程改变了人们关于“墙”的物质界定和审美理念,在墙上我们不仅看到了肆无忌惮的标语和广告,我们还看到了人与墙的相互依赖和排斥,看到了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文化的相融和冲突,更看到了在墙上文化痕迹衬托之下的人性表达!”实际上这些就是我扣动快门的标准和理由!
photofans:你拍的那些墙迹,哪些让你记忆深刻?
三脚架:性病广告、文革标语、鲜红的“必须结扎”——心中有,随处有。心中无,见亦无。
『墙迹』——三脚架作品
『墙迹』——三脚架作品
photofans:你在拍摄角度上选取似乎比较多样,有时画面上也没有实体的墙,在拍摄角度及构图上,你是如何选择的?
三脚架:我们已经被前辈的杰作驱赶到只可以借鉴不可以重复的境地了。一切表现形式和手法都是为传达理念、表达主题服务的,服务的合理是上品、服务不到位是中品、服务错了是下品。有个性的摄影师都在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拍摄,说自己想说的话。从拍摄技术发展过程这个层面来说,玩纪实摄影的第一个层次是“平淡”,这是每一个初学者都要经过的阶段。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后,片子就变得不安分了,追求技术上的精到,画面构成和视觉上的趣味、愉悦和冲击力,进入到第二个层次,我称之为“张扬”。很多摄影人也就止步于此,而更高一层的境界是“平和”,从镜头焦距的选择,画面构成,直至表现手法的控制,将一切技术上的东西藏起来,去了火气,剔除了张扬,片子变得安静了、平和,甚至让你感觉不到摄影的存在!这是一种让人激动的“平和”,是境界! “张扬”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过气,看多了会恶心,而平和之美才是长久的!是我努力追求的东西。
老司机开车不会去想刹车、油门、控制发动机转数,一切都是下意识地动作,所以我觉得无需过多地顾及器材、构图、画幅、构图之类的技术层面的东西,顺其自然就好了。
photofans:我注意到你拍的 墙迹 中每幅都有 人迹,这是你刻意安排的么?在人的处理上,你会怎样做?
三脚架:“抓拍”一直是我坚持的原则,画面中的人物都不是我安排的。其实我拍的很多『墙迹』画面中是没有人的,有的是等不到人,不得已而为之,有的是我觉得画面中的内容够了,没有人的出现墙上的痕迹会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我更愿意将墙迹作为一个舞台背景,摄取在墙上文化痕迹衬托之下的人性表达!但是要达到人物和背景高度的契合需要耐心、机遇和抓取稍纵即逝瞬间的控制能力。
『墙迹』——三脚架作品
『墙迹』——三脚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