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荣辉
1989年出生于浙江丽水,毕业于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现工作、生活于纽约和杭州。陈荣辉的创作依托于摄影的档案性和模糊性,采用大画幅摄影的方式关注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个体和城市的关系。他用将近10年的时间完成了中国城市化景观摄影三部曲《石化中国》、《脱缰的世界》、《空城计》。到美国学习生活后,艺术家开始利用摄影、文本、视频等方式重新发掘被隐藏的历史个案和脉络,重构东西方之间的叙事关系,反思全球化中的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假杂志为其出版了个人摄影画册《空城计》,三影堂+3画廊出版个人展览画册《野望》,刘铮编辑出版的同名画册《陈荣辉》隶属于中国当代摄影图录。他曾获得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二等奖、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三影堂摄影奖&ALPA奖等国内外摄影奖项。
旧史新解:重构摄影术的发明
——从“是谁发明”转向“何为摄影”
文/王馨茹 Karen Wang
《小孔成像》 2021
陈荣辉的《重构摄影发明史》是一组颇为诙谐的作品,他通过视觉操纵和虚构历史叙事,干预了以欧美为中心的摄影史脉络。该系列并不试图颠覆人们对摄影这种“西方视觉传统的合法产物”「注1」的认知,因为作品中出现的人为痕迹和 “戏剧性”「注2」已对这份重构史料真实与否给予了明显提示。作品中的人物扮演了历史上重要的摄影发明家,这种异想天开的化装之下隐藏着摄影术自诞生以来就存在的悖论——虚构与现实,求美与求真。重构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用以揭露和化解人们对中国摄影既存的偏见。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 “谁” 发明了摄影,而在于 “如何” 将非欧美艺术家从他们固有的文化标签中解放出来 ,从而认真思考 “照片” 本身。
《标准型暗箱》 2021
《接触印相》 2020
《AI摄影》 2020
《重构摄影发明史》系列是特定场域作品。乍看之下,其拍摄场景位于普通的影棚:色彩丰富、布置妥当、光线充足。实际上,陈荣辉是在浙江的丽水摄影博物馆完成了作品创作。该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由地方政府投资创建的摄影专业博物馆,展馆陈设遵循了行业权威美国乔治·伊士曼博物馆的摄影年表。丽水摄影博物馆还收录了中国有关小孔成像现象的历史记录,以及与显影相关的本土化学研究发现。这种系统化呈现,试图突出中国本土对摄影技术的贡献,也把本地从事摄影实践的机构和从业者推向了前台。
《干板摄影》 2020
《彩色摄影》 2020
《重构摄影发明史》系列由十三张大小不一的照片和对应文本组成,并由丽水摄影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扮演摄影史中的关键人物。博物馆工作人员身着现实生活里便服或制服,与“真的”的摄影设备和配件合影,既真实又虚幻。西方与中国融合,过去与现在交汇,这种重构使得观众对时间和空间的感知产生了迷惑。既不属此处,亦不在彼处,但都又留下了线索。
《立体摄影》 2020
《蓝晒法》2020
正如乔治·伊士曼博物馆的编年史所示,摄影发明史很大程度上记录的是科技和媒介技术的发展过程,通常被化简为经过筛选的日期和名称的时间线。这种格式在归纳摄影媒介话语方式的同时,忽略了媒介本身的悖论和激烈的争议。然而,这种编年史在把摄影内化为西方事物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虽然丽水摄影博物馆等中国的博物馆试图把本土故事融入时间线,以丰富这种外来主流叙事的多样性,但收效甚微。陈荣辉则另辟蹊径,通过重构摄影的发明直视了中国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尴尬处境,并指出,人们的关注点应放在那些沉积在时间表褶皱里的图像、想法和视觉手段。
《华平摄影法》 2021
《电影的发明》 2020
《重构摄影发明史》用放大镜审视着西方的凝视。虽然作品中的文本将影像中的主角描述为摄影术的发明者,但当他们展示自己的“发明”时,不合时宜的着装和僵硬的姿势,则指向了与画面不一致的情况。作品的主体人物在布景中显得“格格不入” ,巧妙地体现了西方观众眼里中国摄影的 “尴尬” 。换言之,这种荒诞具象化了中国摄影和摄影师在西方凝视下的所知所感。但画面里的中国的 “发明家” 不是被动的主体,而是直视镜头,进而直视西方观众,回击并挑战他们的目光。正如德国剧作家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在戏剧中运用的异化效应,陈荣辉将观众从他们熟悉的事物(例如谁发明了摄影术)中抽离出来,使他们批判地思考和不断反思作品。
《蛋白显影》 2020
《数码时代》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