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领域的风格变化比大部分其他领域都要快,也是出了名地难以界定的,如果只进行含糊其辞的评论就显得诱人而轻松了。最常见的“风格”定义方式就是列举出似乎有些共同点的一批摄影师,然后让观者自己找出头绪。要只是随便去某个画廊逛一圈展览,那可能没什么问题,但对于想要练习摄影、学以致用的人来说,必须详细剖析这些风格。创造某种构图方式或某种光线究竟需要设么样的器材、策略和技巧?
首先,我们来澄清一下风格究竟是什么。风格是一种可识别的、个人化的行事方式,鉴于我们讨论的是摄影,在这种具体情况中,风格是摄影师在构图、焦距、拍摄时机和光线等方面做出的许多特定选择所形成的结果。这些要素就是我们拍摄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决定我们如何取景,如何安排被摄对象的位置,以及等待何种光线的要素。这些要素的选择也直接来自我们的个人品味和喜好。因此,有时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因为一开始时你可能只想挖掘摄影中的所有可能性,对照片应该是什么样子还没有固定的想法。
还有一点很重要,摄影风格和其他视觉艺术有一点不同,那便是它还取决于机遇。几乎所有摄影(除了一些人为构建和操作的)的拍摄题材都来自真实生活,而真实生活中并不总是有操纵空间的。如果拍摄对象的特征或你接触拍摄对象的方式存在某种限制,那么以你自己本来策划好的方式进行拍摄就没什么机会了。这里展示的一张犀牛照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种野生动物园只能乘车游览,因此相机位置就受到限制,而且游览车只能沿着开出来的路走,所以拍摄机会也很有限。这种情况下仍然留有选择余地就只是焦距、取景和拍摄时机了。当然,有些风格明确和强烈的摄影师就根本不会考虑这样的拍摄。当拍摄对象或场景与摄影风格不可共存时,他们宁愿放弃,然后去找一些有利于表现自己风格的拍摄对象。
风格可以是自觉且有意识地形成的,例如新地形学、新色彩和杜塞尔多夫派这些低调摄影风格流派;风格也可以是天生喜好造成的,有些摄影师就是会追随他们偶然碰到但很喜欢的效果,比如强烈色彩和对比感。对风格的分类取决于你想把网撒多大,如今大概有几十种仍然在经常使用的、可识别的摄影风格,不过我这里要讨论的风格范围只是进行基本的分类。
可以说风格的基本出发点是古典构图,各种当代潮流都是由此发展出来的。这些潮流有三种大的发展趋势:极端布景,故意为之的平淡、冷漠风格以及看似混乱、其实是巧妙安排的场景。在绘画中,艺术心理学专家和教授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古典主义的倾向是简单、对称、正常及减少张力,表现主义却强调非常规、不对称、不寻常和复杂性,而且努力要增加张力。如今,在摄影中不用“表达主义”这个词,但这两个大方向在摄影中也存在。如果从古典主义出发,风格的发展趋势是减少和更加简单,而另一个方向则是不对称以及人为的混乱状态。
古典构图风格所用的取景、布景与平衡等规则被大众广为接受,而且在摄影史上几十年来一直具有非常好的适应性。相应地,这一风格的很多特征都是直接继承自绘画数百年积累下来的遗产。经久不衰的理念是和谐、恰到好处、平衡和有序。这些都是相当保守的概念,它们的共同点便是大部分人都接受这些概念。这一现象和古典方法的长期成功都自有其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我们的视觉感知方式,或者可以称之为我们视觉系统的硬件。
机会受限
拍摄角度和场景无法变化,拍摄对象又清晰可辨,印度阿萨姆国家公园里的这头独角印度犀牛没有多少发挥风格的空间。取景可以再宽一些,以便表现周围环境,或者竖拍,但主要的可变参数是照片的准确拍摄时机。但这一点也取决于这头犀牛在我们视野范围内的12分钟里想要做什么。上面的照片展示了其中的几种可能性。
扩大机会
这张照片信息有限,仅有在光线外的拍摄对象,雾气弥漫,以及一条林中小路,但我们也可以想象出还有无数其他方式来拍摄清晨场景,有些更具描述性,有些则信息更少。这张照片中没有明显事物吸引注意力,因此摄影师得以专注于其他参数,比如眩光和色调。
现在,神经生物学研究告诉我们为何我们会特别喜欢和不喜欢某些图片,这主要和我们的视觉系统有关。例如,来自视神经的图像是由大脑中的两个系统处理的,哈佛大学神经生物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通将之称为“什么”和“哪里”系统。当我们观看亮度相同的对比色时,这两个系统提取的视觉信息的差异(比如“什么”系统只负责颜色,“哪里”系统则负责亮度差异)正是我们产生视觉刺激的原因。亮度的大幅度差异等一些图像特点在我们稍稍偏转视线时会显得更为明显,这也和这些系统有关。
视觉系统的另一个效果是,在对来自视网膜的信号进行第一级处理时,我们会特别注意边缘的亮度差异。其原因是“中心/周围细胞”,它对强光下的锐利边缘的反应比漫射光下的柔和边缘更为敏感。还有一个作用是色彩互补,在我们的感知中,互补色会彼此抵消,这便是色彩和谐理念的根基。
视觉和谐
由于人类视觉系统的运行方式,红色和青绿色被认为是和谐色彩。请盯着这幅色彩环的某一区域看几秒,然后把视线转向空白区域,你会看到短暂的互补色残像。这种现象被称为连续对比,是19世纪20年代由一位法国化学家舍夫勒尔发现的。
不仅如此,当互补色处于同一张图片时,它们会对彼此的表现力产生强化作用。右图中的红色和绿色便是如此。这种现象被称为共时对比。
和谐色对
互补色相,如红色与绿色,分别位于色环上相对的位置。每对互补色均可相互增强视觉效果,创造出和谐且平衡的影像。
因此,我们会不自觉地寻找和谐与平衡,并觉得它们看起来很悦目。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悦目视觉效果的创造方式都已为人所知,其中包括将调整拍摄对象与背景的大小比例与反差,将对比色放置在同一画面中或根据和谐关系来分割画面等技巧,但这也正是危险所在。
所有这些安排可能会满足我们的视觉感知,但悦目并不总是有趣的。无论摄影还是用其他媒介表达的艺术,都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对和谐与比例的追求:眼睛和大脑都需要刺激。我们想要惊奇,想看到新事物,想要被激发思考。神经生物学可以解释某些类别的取景、位置安排和其他有关构图的要素为何受人喜爱,但通常吸引我们注意并让我们感兴趣的却是相反的东西。
拿平衡举个例子就很清楚了。我们的平衡感以及对它的喜爱深深扎根于生理和心理反应,而且也能够激起这些反应。因此,大家都会认为照片应当具有平衡感,如果构思得不够好就会让人觉得不足。最理想的状态则是画面中的所有元素之间达到平衡。有关平衡构图的简单建议会让人觉得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但其实大家从本能都知道完美的平衡虽然让人平静,但也会让人厌倦。随便看看任何一张好照片,或任何一幅好的艺术作品,便会发现它们的平衡并不是公式化的,其中含有出乎意料和微妙的成分,这些东西在“用数字构图”教程中是找不到的。因此我们必须记住构图中两种互相竞争的趋势:用平衡带来平静感,用打破平衡引起注意。它们可以,也应该被有能力平衡这两种趋势的艺术家或摄影师灵活运用。
出乎意料
这张照片的亮点是出乎意料的色块和它们的并置,换句话说,在一个日常场景中出现了精确得不同寻常的图形几何。苏丹北部地区的女性粉刷房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个有些异国情调的题材,但真正引人注目的是元素的安排。如果没有这么注意设计的话,一般的拍摄手法是靠近一些,用广角镜头,专注于她们手头的活,而非画面中各元素的形式安排。
平衡与意外
这张街头场景的平衡感来自吻合黄金分割法则的画面分割,而意外则来自位于画面左侧、部分入镜的玻璃,它的折射和反射表现出了一块截然不同的场景。画面中人物的活动也会刺激观者的注意力,使他们的视线不容易停留在任何一处。
如贡布里希1959年提出的“观者的部分”的概念—观看者通过参与才能完成艺术作品时会获得最多的乐趣—因此现代信息理论(于尔根•施密特胡伯,2007年)指出,眼睛和大脑乐于解决视觉问题,例如发现某种构图中的元素,或看出摄影师为图片创造的色调结构。当观者认为这些解决方案很简明或“漂亮”时,就会产生自我奖赏感,有时也称为好奇奖赏。在这类分析的行话中,“漂亮”指的是“构思紧凑”。换句话说,是画面的精简感让我们觉得它很美。
构图中有,或应该有两种互相冲突的趋势在起作用,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却经常被忽略。趋向于稳定和化解张力的趋势是美化元素,更容易教也更容易学。另一种通过原创、惊奇和微妙来创造趣味的趋势就不那么容易领会,但通常正是它给图片画上了点睛之笔。两者可以和谐共存,在艺术史上也一直如此,不过这需要良好的技巧和判断。为了继续前进,让事物保持新奇,所有进步中的摄影师都会从已有标准继续向外拓展,现在,这些拓展的极限是由摄影师努力讨好的观者来制定的。如果是广泛的观众,比如主流杂志或广告的受众,那么这些极限就不会被推得太远,但如果只是一小部分观看者,比如高深的时尚受众,那么极限就会走得更远。只为自己拍摄的摄影师可以自由掌握,或者超越时代,或者完全不按规则出牌,但他们也要承担风险。
漂亮的解决方案
将几个单元按某种秩序组织起来在构图中是很常见的问题,任何人多看一眼照片就会明白这一点。虽然在摄影棚里这么做没什么挑战性,因为物品可以也必须被人为安排好,但在街头(或者比如这个例子中,在河边),就需要一些努力、耐心和运气了。
在这张照片中,潜入水中的人使画面中的元素构成了一个明显的三角形。但是,这也需要预期和快速反应才能捕捉到(参见右下角的小图,在数码处理过的版本中,如果没有这个人会是什么样子)。观看者在识别出这个故意安排的三角形就会感觉到一镇短暂的自我奖赏感。
微妙细节
在整个构图或照片背后的构思中,一般都可以在细节方面来改善拍摄结果。这些改善的做法之间差异很大,这要取决于拍摄状况。在这个例子中,构图基本上是两个白色人物,衬以砖墙和门廊。两处细节是为了保证左侧人物的纵轴和门廊的纵轴重合(只需要让他往旁边挪一点),并捕捉到脚悬在影子上方的瞬间。另一个版本(为了证明这个例子而进行的电脑后期处理)显示了如果脚没有悬在影子上方这个细节,照片会是什么样子。
有人认为摄影比其他视觉艺术更需要不断将观者从自满中拉出来,不仅仅因为摄影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且快速呈现,也因为大部分人自己都拍照,因此对这种艺术形式更了解。但每次摄影这样做之后,就会将刺激观者的需求再次刷新。现在我们已经习惯了创造性的照片为我们带来惊奇感,我们就会不断地期待新的创造,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有意识地拓展极限和进行尝试。构图风格是构建在经验的基础上的—主要不是摄影师的经验,而是大众的接受度。优秀摄影师很善于在构图的尝试中取得成功,虽然他们可能没有过多地谈论。这在艺术中并不是什么新现象。贡布里希曾在《艺术与错觉》中描述过,画家康斯特布尔“认为只有尝试才可以为画家指明逃出风格囚牢的道路,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
除此以外,还有品味和时尚的循环。时尚无处不在,不要轻视它,因为它会影响新作品被接受还是拒绝。服装、发型和化妆(如果你靠这个谋生,那这些东西就很严肃)的世界瞬息万变,它是受影响最深的,因为时尚工业产品是故意变化的,而且这些变化是定期的。摄影没有这么狂热,但它的步调也并不算太慢。图片中的时尚也在稳步变化,独立策展人、艺术总监、图片编辑和想要推陈出新的新兴摄影师都在不断淘汰旧有趋势。这也不是什么新现象—一直如此。比如曼•雷和莫霍利-纳吉在20世纪20年代时想要打破所有传统的心情就和当代摄影学校最新一茬毕业生想要打破所有现代传统一样。与过去不同的是,如今决定接受还是拒绝新风格的人没有那么局限于精英阶层了。
直到不久之前,一直都有一套标准来决定什么照片可以发表,以及什么照片值得发表和赞扬。这一标准就是传统印刷媒体的传统出版体系。为了爬上认可的长梯成为摄影师,你就得说服某个在印刷媒体工作的人,比如杂志编辑,让他接受你的作品。这种观点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否则,你就相当于不存在,至少出了你家街区就是如此。此外,媒体之间还有等级划分,本地报纸接近底层,直到位于顶端的国际出版物,比如《生活》杂志,它们才真正拥有将扛相机的人打造成明星的权力。
如今,这种权力、控制和影响受到了无以复加的关注,因为这些保留旧式风格的杂志在我们的眼前变为腐朽,互联网取代了它们,至少在摄影界如此。在互联网上的发表照片是相对开放的,所以谁都可以做个网站,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设计它,以便吸引他人访问。如果他们做得好—通过口耳相传或具有创造性的宣传方式—并把照片上传,这种虚拟产业就可以和最大、最有钱的公司网站一样成功。同时,互联网也是高度无序的,因为它改变了事物固有的秩序。摄影论坛现在已经成为了摄影评论的主要角色,对HDR风格的争议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HDR风格的争议
HDR(高动态范围)色调映射技术让这种图像处理方式成了各大网络论坛热议的风格问题。它原本是为了解决数码感光元件动态范围不足的问题,现在却被很多人用来从本来平庸的题材中创作不同寻常、颜色极度鲜艳的图片。
这里展示了一张高对比度的风景照,它是为了使用HDR色调映射而特意拍摄的,这里用了三种方式处理。这张照片拍摄于高海拔的景区,景色远超出了相机元件的动态范围。相机的动态范围略高于12挡光圈,因此拍摄时采用了快速连拍5张的方式,每两张之间光圈相差2挡
照片是用其中一张处理而成的,照片中有符合预期的小块高光和幽深的阴影,这和使用胶片拍摄的预期结果差不多
捕捉到了云朵丰富的形态,也还原了下方的地面景色,而且仍然保留着自然的照片特点。使用的处理方式是曝光混合(Photomatix软件中称为“曝光融合”)
使用了HDR色调映射,故意将光晕、高对比度和高光恢复等效果夸大。很多摄影师非常喜欢这种非常规的显示效果,但其他摄影师则非常讨厌它
以上内容节选自人民邮电出版社《摄影师的思想》
迈克尔•弗里曼著购买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2593825.html
内容提要:摄影之源并非来自相机,也不是来自取景框中的风景。摄影师的思想才是决定影像的本质存在。在本书中,国际顶级摄影师迈克尔?弗里曼将为读者解读摄影创作的构思与创意。本书将告诉你是什么成就一张伟大照片,是什么成就伟大的摄影家。
作者简介:迈克尔•弗里曼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摄影家和作家,专攻旅游、建筑和亚洲艺术,尤其以特效制作的专业技能知名。他是一位顶尖摄影师,为多家国际出版社供稿,包括《时代:生活图书》、《读者文摘》和《德国国家地理》,他也是《美国摄影地区新闻》的长期供稿人,迈克尔•弗里曼现已出版了二十余部摄影著作,发售量超过一百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