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什锦: 陆元敏彩色摄影作品展
展期
2025年10月1日-11月9日
时间
09:00 - 17:00
地址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 一楼·展厅
徐汇区古宜路125号
陆元敏作品
陆元敏是中国当代摄影史上一个绕不开的名字。自上世纪90年代的《苏州河》《上海人》系列起,他便以一种近乎日记般的影像语言,细腻捕捉这座都市的呼吸与肌理,用镜头持续书写着一本深具温度的视觉日记。
今天的上海依旧瞬息万变。她的味道从来不是单一的,像一碟精致的本帮什锦,既有浓油赤酱的醇厚,也不乏清淡素雅的鲜美——各种滋味交织并存,调和出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味型。同样的,陆元敏的彩色摄影也具有这样的“什锦”特质——丰富、多元、层次分明,却又统一于一种深刻的海派美学之中。
本次展览聚焦陆元敏近年拍摄的“数码时代的上海”,主要以三个部分的作品,呈现一个更为丰富、更具当代性的陆元敏。“在上海”汇集了陆元敏镜头之下近年来上海城市变迁中的超现实瞬间;“在身边”则包含更多他所关注的海派生活中的日常细节;“在乡下”分享了陆元敏近期较新的拍摄项目成果。除此以外,展览还将呈现“时间玩具”特别版块,以2010年代他所拍摄的一批颇具玩味色彩的影像小品,将观众领进时光和记忆的房间。同时,作品间散落了不少陆元敏的自述,是他对摄影和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当观众漫步于这些情景鲜活、情感丰沛的影像和文字之中,不难会重新发现上海隐匿的多重样貌,完成一场与自我记忆和城市演进的对话。
“几年前,我习惯的黑白胶卷买不到了,就尝试着拍摄彩色数码照片,一开始,自己心里面没有底,不晓得效果会怎样,甚至想转成黑白的,但最终没有这样去做。仔细看看丰富多彩的上海,彩色效果也蛮好的。城市在不断变化,光线在不断变化,照相机也在不断变化,足够好玩了。”
陆元敏作品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那些里弄,很有老的巴黎的质感,很有趣,但转一个巷子,出现一个银发老人在晾晒被子,明晃晃的阳光,营造了很好的氛围,我甚至在一瞬间觉得那像我的妈妈在那忙碌。”
陆元敏作品
“我尽可能地保持第一次按快门的好奇与兴奋的心情,一拍再拍地拍摄身边的生活,不会厌倦。”
陆元敏作品
“过去我多以纪实拍摄方式为主,现在好像忽然兴趣点转移到一些无聊的事物上,感觉无聊的事物更有趣。无聊也可以理解为不具有太多意义的东西,没有历史印记、社会环境等这些标签。让照片没那么有意义,不也是挺有趣的吗?”
陆元敏作品
“如果不拍照片,我可能就是一个不大出门的人,因为拍照,我认得了蛮多朋友,理直气壮可以出门了。”
陆元敏作品
“照片导出的时候,不像是《苏州河》系列那样有很多所谓的‘抒情’,而更像是一种实验性的拍摄,意外的收获。即使是很差的像素、相机本身无法承受的光比,都不是问题。被我记录下来的,都是我很喜欢的场景——有上海的感觉。”
时间玩具,2010年代,陆元敏 摄
作为长期扎根于上海,又是从文化馆系统走出来的摄影家,陆元敏始终保持着与这座城市最接地气的连接,像是一位影像的拾荒者,在市井烟火中拾捡惊喜,提炼生活的真谛。正如他所说的:“只要记忆中的景物仍在,人便顿时安心。”这些影像就是他个人记忆的存档,也是一座城市集体记忆的视觉证词。
陆元敏说,“拍照是我好不容易找到的快乐。”通过展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摄影家历经时间沉淀后的从容与智慧,更多的是不曾被岁月磨灭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而这也许正是艺术创作最动人的生命状态。
“我最喜欢张爱玲的一篇《道路以目》的文字,街上有趣的事情那可太多了!我想出门。”
摄影家 陆元敏
陆元敏,1950年出生于上海,著名摄影家。“老三届”知青,曾在农村种过地,当过电影放映员。20世纪80年代起于文化馆工作至退休。摄影作品先后在中国、日本、法国、美国、德国、奥地利、英国、爱尔兰和韩国等多地展出。2007年获得第一届沙飞摄影奖。 出版有《上海人》《苏州河》《胶片时代的上海》等摄影作品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