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棚个展|褶皱剧场


褶皱剧场WRINKLE THEATER


展览时间

2025.3.15-4.25


展览地点

上海莫干山路50号13幢2楼,OFOTO全摄影



《褶皱剧场》抚仙湖驻地郭棚个人项目


文:郭棚


2024年初受策展人罗菲的邀请,在“大知闲闲”民宿的资助下去到了云南澄江抚仙湖,开展为期20多天的驻留创作。


澄江抚仙湖与昆明滇池相距仅17公里,抚仙湖由湖东面的清水河流入南盘江,归于南海,属珠江流域南盘江水系,滇池属长江流域金沙江水系,它们分别处在两大水系支流的源头地区,属于高原源头型湖泊。


相传,玉皇大帝派遣肖、石二仙下凡,描摹抚仙湖这人间美景带回天宫。肖、石二仙腾云驾雾,飘落在湖面东南方向。远山近水,州岛错落,幽深奇崛,肖、石二仙只顾搭手抚肩赞叹欣赏,竟痴痴迷迷地忘了画画,忘了归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定定地站在那里,陶醉在迷离美景之中。久而久之,两位神仙变成了两座石峰。抚仙湖之名便由此而来。唐-樊绰所著《蛮书》,称抚仙湖为大池。《澄江府志》说:“量水川即唐书梁水县(今澄江、江川一带),大池,抚仙湖也。”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澄江府“北有罗藏山(现名梁王山),南有抚仙湖,一名罗伽湖”。


抚仙湖的总面积为212平方公里,仅次于滇池和洱海,是云南省第三大湖,属断层陷落湖泊。抚仙湖的形成,大约起始于地质年代第三纪末,距今约300多万年前。由于地壳板块的急剧运动,造成喜马拉雅山脉凸突,从而引起一系列断层贮水及石岩溶蚀现象,在云南高原群山中形成了众多的湖泊,抚仙湖就是那时形成的一个南北向的断层陷落湖。东西两岸,峭壁直逼湖边,在浪蚀作用下,显得格外陡峭、险峻。其位于东岸的帽天山化石群保存了最完整的早期海洋古生物化石,记录了早期复杂海洋生态系统的形成。


在这样一个充满历史神话传说和远古地质结构剧烈变化所形成的独特“景观”中我开始了驻留研究,运用不同的媒介和语言试图一层层的揭开地理,历史,传说,社会变迁的层层褶皱。对自然与生命形式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进行反思。在该项目中,聚焦抚仙湖及其周边的历史、地理、人文痕迹。以人类的在场为锚点,研究跨越尺度的地理与时间的存在之物,搜寻不同存在方式的交叉口和边界线,重新链接宏观与微观的经验。冷静追溯远古遗迹,揭示多种视角的叙事、描摹知识体系所生成的具象景观。通过图像/视频/音频的再生成方式,关注并还原被现代性所遮蔽的时空意识和感官经验。使自己能够在与之溢出的经验中探究时空褶皱中的间歇转场。


二米的三百分之一秒,2024


作品局部


 《二米的三百分之一秒》系列通过精确的构图和独特的图像合成技术,以地理坐标为锚点,以抽刀断水般截取时间切片,通过图像技术及其中包含的时间/空间折叠,再造一种既真实又超现实的图景,重新构建更宏大的人与时间/空间的感知。


彼岸,2024


《彼岸》装置作品以废弃游船部件(现成品)为核心,树木,动物鸟类剪影为组成部分,将其重组置景,在解构与重构中指涉自远古以来人类面对自然、社会演化进程的心里处境和现实遭遇,拓展对“存在”和“时间”的深刻理解及感知。


两秒的永恒,2024


《两秒的永恒》视频中,以视频为媒介,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不同场景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各种演化。这种演化不仅是对物理时空的描绘,更是对心理空间和社会演化的隐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审视自己与外界,微观与宏观的关系。


人间剧场,2024


通过当地流传的历史传说这一“人间剧场”的意象,呈现表面上丰富多彩,光怪陆离,背后直指人类社会在演化发展过程中与自身纠结对抗的社会景观。故事中将湖水、山峦、历史、人物作为隐喻,尝试以人类中心的视角对历史场域下的社会变迁进行“声音+图谱”式的扫描。从而折射身处褶皱中的复调式社会生态。


混响,2025


艺术家简介



郭棚


其作品以综合媒体环境下的空间图像叙事为主体,致力于图像生成和意识生成的质疑,关注意识与图像之间的阈值和视觉文化要素在历史文脉演释过程中的研究,强调传统美学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建构意义,探索图像及其观念生成的现场逻辑,并将其作为抵抗现今日益增长的图像景观社会政治解体的类比。以四两拨千斤的智慧来改造图像语言的展示、叙述和生成,正因为这种语言改造加速了固有观看和认知之间的脱节,促成原有逻辑的分解,从而抵达图像与意识重新合成的临界点。      曾在美国沃克艺术中心,巴黎大皇宫,荷兰FOMA摄影博物馆,瑞典乌普撒拉美术馆,台北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天津美术馆,昆明博物馆,深圳何香凝美术馆,四川美术学院新媒体艺术中心,昆明当代美术馆等机构展出。作品被花旗银行 汇丰银行 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OP) 安德玛(UnderArmour)等机构收藏。      在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同时,于2001年始,研习修复及斫制古琴,以匡扶正音为己任。并创立古琴品牌“郭蓬® ”及“馥慈山房® ”。已参与修复宋元明清老琴三十余床。参与摄制上海博物馆斫琴纪录片,并在上海博物馆《千文万华》特展中展映。其所修老琴:依古法,尊乐理,精调校,致力还原太音初声。其所斫新琴:取良材,守音律,器型力追唐宋,音声金石韵与皮鼓声兼而有之,呈温劲内敛之美,音清韵古绝无浮泛之音。

美图欣赏

杏花季
月裳幽韵
一组复古 II
下午茶
室内复古LOLITA人像 III
邂逅高原的浪漫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