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诗园:回文窃语
Liu Shiyuan: CRISPR Whisper
展览时间
2024.7.5-2024.10.7
展览地点
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
上周,艺术家刘诗园最新个展《回文窃语》于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顺利开幕。开幕当天,刘诗园为现场观众讲述了其创作初衷及作品的细节脉络。
此次展览涉及摄影、影像、文本,呈现了艺术家从早期跨度到最新创作的5个系列作品,其中包括早期作品《与摄影的对话》、摄影/数码作品系列《A Shaking We》和《几乎像螺纹钢》、最新摄影作品《冷血动物》和影片《为了我没拍的图片,为了我没读的故事》。艺术家凭借丰富的图像层次建立起复杂的场域,引领观众寻找其中全新的视觉语义。
展览现场
刘诗园的作品既是超平面的,但又满载大量相互不兼容的视觉信息,邀请观众在此演练多层面的解读实践,同时观众也可在复杂的视觉信息中探索图像的独立存在与相互沟通的可能性。
A Shaking We
《A Shaking We》是刘诗园最新的摄影/数码作品系列,发展了艺术家在2017年首次展出的同类型系列的形式主题:绘画姿态与信息意义在电影叙事及数字现实领域的辩证关系。
在本系列作品中,不同色阶的主题色彩占据了大部分画面,而貌似不相干的图像和艺术家在画面内部创造的隐性框架共同提供了叙事潜能。
A Shaking We No.1,2018© 刘诗园,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几乎像螺纹钢
《几乎像螺纹钢》是刘诗园在2018年创作的拼贴摄影作品系列,探索了数码构图中的绘画性元素,以及数字与模拟环境的关系。世界各地的摄影师在某个网站上分享失败了的、最终不被采用的商业摄影作品,而刘诗园在近年创作中挪用的许多图像均来自此网站。
艺术家将浏览此网站与使用约会软件相提并论:划过去一张又一张摄影作品,直到最终几乎无缘由地相中来自同一位摄影师创作的图像。这种经验强调了在数字化的、多线程时间感知中的模拟、单一线程时间性。
展览现场
与摄影的对话
《与摄影的对话》以媚俗图像为载体,质询摄影展示的经典模式。在墙面图像中,艺术家以“恶心的花”、“俗气的花”、“腐烂的花”等负面形容为关键词,使用Google图片搜索引擎汇集各种图像素材,以这一摄影中常见的主题为例,调侃了网络中关于“美”的既有印象。镶有黑色玻璃的镜框模拟未冲洗的胶片,通过相同图案的边框与墙面融合,邀请观众在二维与三维的边界转换中思考艺术的既定原则。
刘诗园说:“我希望大家在观看整件作品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有的时候框外的画面比框内更美。”
展览现场
为了我没拍的照片,为了我没读的故事
在影片《为了我没拍的照片,为了我没读的故事》中,艺术家将丹麦作家安徒生于1846年发表的著名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每一个单词重新进行图像检索,并串联而成了一个完全由图像连接而成的全新叙事。影片缓慢地滚动播放着原始文本与当代图像构成的双重版本,这一历久弥新的故事由此焕发出更为具体而现实的回响:那些来自全世界、生活在当下的各种肤色、境遇的孩童,仍无差别地忍受着寒冷的冰雪,短暂的美好亦只存在于微弱烛光昭示的幻影中。
展览现场
冷血动物
在其摄影作品《冷血动物》系列中,艺术家延续和深化了其近年来对网络图库和网格作为基本形式的创造性使用。相比以往作品,艺术家在此次的作品中进一步缩小了每一帧图像的尺度,当观者从远处观看时,仿佛面对的是一幅幅失控的故障图像景观。
而在微观层面,横向与纵向参考线贯穿于画面当中,这些原本用于“规训”图像的数字工具,使得原本的单帧图像也被强制切分、重组,所有被征用的图像共同濒临秩序与失序的不确定边缘。
冷血动物 No.2,2022© 刘诗园,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触景生情己不知
从纯净的自然景观,转换到滚动的混乱图像条,再过渡到一对夫妻在餐桌上进行一场紧张而有意义的对话——这些对话围绕着外国文化、商业生产、寓言、宗教等展开。同时,对话中还嵌入了大约 20 个重要的当代艺术展览标题、美学哲学名言以及经济理论书籍的标题。
展览现场
作品的多层次话语游戏最终以象征性的结尾达到高潮,一个长时间特写镜头展示了一只蜜蜂从一朵花上吃下一朵花,直到因贪吃而死。我们不知道蜜蜂是否真的会因吃得过多而死,但这里吃得过饱的蜜蜂是一个虚构的片段,其贪婪的天性是艺术家刻意赋予的,就像勤劳的蜜蜂和勤奋的天性很可能是故意为人类社会树立某种榜样一样。
关于艺术家
刘诗园
1985 年出生于中国北京。2009 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数码媒体艺术系获得学士学位,2012 年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摄影系获得硕士学位。近期的个展/双个展包括:心灵优化:大卫·杜阿尔与刘诗园双个展,UCCA沙丘美术馆,北戴河,河北,中国(2023);悬帧,空白空间(草场地),北京,中国(2022);For Jord,Tanya Bonakdar Gallery,洛杉矶,美国(2020);不透明授粉,Frost Art Museum,Florid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劳德代尔堡,美国(2020);言外之意,空白空间,北京,中国(2019);触景生情己不知,Tanya Bonakdar Gallery,纽约,美国(2018);像泥巴一样简单,余德耀美术馆,上海,中国(2015)。近期的群展包括:Mirror Image: A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Identity, Asia Society Museum, 纽约,美国(2022);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三年展,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墨尔本,澳大利亚(2020);光影如网,上海K11 chi美术馆,上海,中国(2019);月相,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9);相遇,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上海,中国(2019);共生:诗与艺术的互文,OCAT 深圳,深圳,中国(2019);前沿国际——克利夫兰当代艺术三年展: 一个美国城市,克利夫兰,美国(2018);Welcome to The Jungle,杜塞尔多夫美术馆,杜塞尔多夫,德国(2018);寒夜,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2017);银川双年展-图像,超光速,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中国(2016);本土 - 激流和嬗变下的中国艺术,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法国(2016);第7届深圳雕塑双年展,OCT当代艺术中心,深圳,中国(2012)。刘诗园现生活和工作在中国北京与丹麦哥本哈根。
关于展览
刘诗园的最新个展《回文窃语》通过三个系列的摄影作品以及两件影像作品,回顾了艺术家十余年与摄影和影像相关的创作。横跨摄影、影像、文本、空间装置和舞台剧等多个领域,刘诗园的艺术实践无不展示出对图像与叙事复杂关系的深刻探索和质疑。艺术家有意识地追问:如今这个被图像记录和包裹着的世界里,图像对人们刻板印象的塑造、隐含的宣传属性、流行文化对人感知标准的影响究竟是什么?图像经过再次编排与演绎,被重新激发出其原本的意义、情感潜能,更在彼此的互动中构造出新的生命体与图像密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