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公布上榜结果

近日,第十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评选结果正式公布。前期共收到来自全国摄影创作、理论、批评、媒体、出版、院校、策展领域的57位专家推荐的作品502件,根据推荐情况并经5位专家评审,最终形成10件上榜作品。


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是中国丽水摄影博物馆自2013年开始面向全国发起的一项专业推选活动,旨在针对上一年度国内涌现的优秀专题摄影作品进行公推和综合审议,最后评出该年度的上榜作品。活动至今已连续举办九届,通过常年举办,为中国摄影创作树立风向标,共同推动中国摄影发展进步。



第十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推委名单

按姓氏拼音排序


蔡焕松、曹    颋、曹    旭、柴继军、陈    杰、陈荣辉、董    钧、杜    子、范顺赞、傅拥军、高    岩、葛亚琪、巩    明、胡钢锋、胡    涂、胡晓阳、黄丽娜、黄庆军、黄一鸣、季叶海、贾    方、姜    健、蒋斐然、矫    健、金酉鸣、孔    耐、黎    明、李    毅、林    路、令胡歌、卢丽清、罗大卫、马    勇、宁舟浩、苏    晟、邵文欢、史民峰、释    藤、孙    略、塔    可、唐浩武、唐    晶、王    江、王宁德、王    帅、王芯克、吴    栋、吴毅强、徐    斌、杨莉莉、杨延康、姚    璐、叶文龙、藏    策、张    晓、郑幼幼、周一渤



第十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终审评委名单

按姓氏拼音排序


姜   纬:摄影评论家、策展人、出版策划人

王保国: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谢爱军: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

严志刚:摄影家、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张   辉:西安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学科带头人、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



第十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上榜作品

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序


崔峻 胡金喜 / 回眸七年·定格双奥

骆丹 / 无人之境

秦伟 / 香港的南看台

丘 / 毋墟

徐冠宇 / 外籍人口

许海峰 / 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

以绘 / 镜花园

曾翰 / 富春山居图考

赵润东 / Allegorithm

周子杰 / 补阙



/ 回眸七年·定格双奥 /

崔峻 胡金喜


作者简介


崔峻:北京青年报社摄影部摄影记者,北京冬奥组委官方摄影师。曾参加抗击非典、亚洲冬运会、多哈亚运会、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日本大地震、雅安地震、伦敦奥运会、仁川亚运会、2007年-2023年北京两会和全国两会等大型采访活动。多次获中国新闻“金镜头”奖、北京新闻奖、中国体育摄影展金奖、全国人大新闻奖等奖项,并获得中国体育杰出摄影家称号。


胡金喜:原北京青年报社编委、摄影部主任,现为北京新闻摄影学会会长。曾参加长江水灾、张北地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奥运会、世界杯等重大新闻事件的采访。在北京青年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新闻摄影作品数千幅,拍摄的多幅新闻摄影作品在国内的一些重大新闻摄影比赛中获奖。


曾获第四届、第六届中国摄影艺术最高奖——金像奖、第三届中国新闻摄影金眼奖、2001年中国摄影报全国最佳摄影师、中国当代十大杰出体育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德艺双馨会员,2014年中国艺术摄影学会金路奖。


《回眸七年·定格双奥》


作品阐述


2015年7月31日,北京获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权,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经1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能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唯一城市。北京作为 “双奥之城”,也向世界证明,它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更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历史进程中写上了浓重的一笔。


2016年6月6日,北京青年报摄影部被选为北京冬奥组委官方摄影团队,为北京冬奥组委筹备工作拍摄影像资料,至今已有六年,这期间,摄影部十余位摄影记者轮流职守,拍摄了大量反映场馆建设、筹备会议、系列测试赛等活动的照片,作为北京青年报摄影部一员拍摄记录下许多与冬奥有关的影像。


这组摄影专题跨越七年的时间,反映北京从申报申办冬奥会搅热崇礼雪经济、北京申冬奥成功到北京冬奥组委各个重要结点的事件。七年时间里,在“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理念下,中国筹办北京冬奥会的进程一直在有序推进中。“双奥之城梦想渐成真”。


评委评语


本组作品以高度持续的专注力,高屋建瓴站位和丰富细腻体量,记录和反映了北京冬奥会从申请、筹备到成功举办这一重大事件中的诸多节点事件,更体现了疫情时期下的盛况赛事中的特殊点;表现手法上,着力于重大背景下的细节和日常点切入,凸显了新闻摄影在档案保存、场面记录、瞬间攫取、情感动人等综合魅力。七年的系列追踪同时能够做到主题、风格和语境上的统一性,也代表了中国媒体充分利用影像进行宣传报道中的标杆水准,同时再一次凸显重要事件中新闻摄影中从不缺席的角色担当。(严志刚)



/ 无人之境 /

骆丹


作者简介


1968年出生于中国重庆,199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在生活工作于中国四川成都。


曾获得多个摄影奖项,作品《素歌》系列获得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摄影类大奖(2013年);2011年,荣获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并被评为大理国际摄影节的最佳新锐摄影师,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作品《何时离去》荣登第四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2016),因《北方,南方》系列作品获得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的年度杰出艺术家金奖(2008)。作品被美国旧金山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馆、特尼摄影基金会、成都麓湖A4美术馆、成都当代影像馆等多家艺术机构和个人收藏。 


《无人之境》


作品阐述


2020年2月初,那是疫情暴发初期的某一天,我站在城市的街道上,四周空无一人,除了我自己。眼前的场景只有在灾难片中才能看到,就在几天前,人们还从这里路过,脚步匆匆朝着自己想去的地方,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心思,各自的愿望,各自的目标,他们是城市的主体,城市因他们运转,这部永动机有它的运作机制和秩序。一切看上去都是理所当然。突然间,病毒带来死亡恐惧,一切戛然而止。那天,我真正感受到人类的物种危机,站在空荡荡的街头,我意识到人建立起来的秩序并不牢靠。随后,我开始进入中国西部广袤的荒野,那是无人之境。在不同的时间,我们抵达这片荒凉之地,在这里,我们或建造或毁灭,或生或死,对此它毫不在意,它用它的法则在此行事。在亿万年形成的地貌中我寻找人留下的痕迹。它们有的历经千年,有重要历史事件发生,有的只有短短数年,最终都难逃黄沙掩埋。这才是宇宙中主宰万物的绝对秩序,我们因它而生,因它而灭。不过,在大多数时候,我们对它视而不见,只有在巨大的危机当中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


评委评语


从认识骆丹开始,我就觉得他一直奔波在路上。《无人之境》系列是他的新作。这些作品展示出骆丹个人身心体验和岁月天地荣枯的交织,非常丰饶诚挚的精神自剖。


《无人之境》创造性地充分运用了最新的成像技术,大尺寸传感器每一次曝光可以获得一亿多像素的数据量,多次曝光后期拼合,尽可能多的采集现场信息,几乎把相机的性能扩张到了极限。每一幅照片的每一个部分都是聚焦点,都是视觉中心,于是,这些巨大尺幅场景的时间性是模糊的,它不是某一个瞬间,而是某一段时间,它可能是几分钟,几小时,也可能是几万年的存在……一个画面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时光复合体。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时空里自然与人为的强烈秩序感,以及这些秩序感之间意味深远的错杂关系。(姜纬)



/ 香港的南看台 /

秦伟


作者简介


出生及成长于香港。 现任教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当代摄影深造文凭课程。 早年毕业于法国米卢斯高等艺术学院,以当代西方的艺术造型表现和东方美学思维的结合,完成其修业研究。 


秦伟认为艺术不应拘泥任何形式,而是生命的全然开放。他的创作涵盖雕塑、装置及摄影等范畴,尤重摄影,他相信摄影是探索存在与本质的路径,可从中构建思考空间。他的摄影题材严谨而富寓意,镜头聚焦于这个急速变动的时代,作品糅合文学与纪实手法,建构出隐晦的影像语言,流露着对这个时代的仿徨与期盼。曾多次获颁人权新闻奖。已出版作品包括《异域狂欢》、《时间的漫游》、《另一段的地平线》、《在天堂之下》及《板间人生》。作品获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香港文化博物馆、法国Mulhouse市政府、阿根廷萨塔尔当代美术馆(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of Salta,Argentina)收藏。


《香港的南看台》


作品阐述


每年春季在香港举行的国际7人榄球赛,是继97年香港回归后,仅余的英式大型体育文化活动之一,它一直吸引着我,更让我萌想起对这项目作拍摄及研究计划。球赛亦是每年一度的疯狂粉丝聚会,每年此刻,世界各地的榄球迷便会蜂拥而至。


在球场南看台的观众席,总有一群玩世不恭的家伙,颇有默契地穿上奇装异服,在狂欢派对的氛围下,扮演着从虚幻世界,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类角色,感受着这嘉年华式的狂欢。这些不同的人物角色站在相同的背景前,刻意地去时间化、去地域化,仿佛他们都来自另类时空。语带相关而又无厘头式的黑色幽默,伴随着一浪接一浪嘉年华式的狂欢,犹如一场让人逗乐的荒诞剧。


在每年的这三天,远在香港的南看台上空,那里是一片欢腾,人们忘情地投入。蝙蝠侠、白雪公主、芭蕾舞者、邻家的大妈......在穹顶下粉墨登场。此时此刻,香港,这个星球上的远东城市,再次回到其梦幻般的语境当中,仿佛是个无需过去也没有未来的异域之地,一个最不可思议的时空及虚无缥渺的所在。


评委评语


本组照展示了一群身着奇装异服的男女,站在统一的灰色水泥墙背景前,被定格于狂欢或游戏中的某一个姿态。这组作品刻意抹去时空的痕迹,也并无一个具体人物的姓名,这些淡漠的无所谓态度,让时间跨度超过20年的一个长期项目,看起来就像是一个下午完成的流水线影棚作业。当观众因这些细腻的黑白影调引人入胜,企图解开好奇,却又会发现,这些故事里的主人公,是谁,什么身份,他们扮演着什么人,哪一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却并不能像过往传统的纪实摄影一样,从中找到明确的答案。摄影师从形式技术上极致靠拢传统纪实、时空上却有意逃离纪实摄影本质的作品,借助事件和幕后的角色们,一致合谋在那一刻灵魂出窍。(严志刚)



/ 毋墟 /


作者简介


1974年12月生于广东平远,现工作生活于广州。主要展览有:2018年,上海双年展;2019年,顿——广东摄影群体展,广州;2019年,米切蒂艺术基金展,意大利;2020年,《回南天》个展,木格堂,成都;2021年,《西北望》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南方以南》集美·阿尔勒,厦门;《曌》个展,色界画廊,深圳;2022年,《视觉之巅》中国当代摄影研究展,成都美术馆;《宋韵迹忆》第三届影像西湖展,公望美术馆;《唐诗之路》中日艺术家特展,浙江省展览馆。


《毋墟》


作品阐述


一座尖尖的山,山的尖尖总抵着颗北方的星星,锁在天际……黑黝黝的,夜愈深,山愈黑,压得人透不过气。几千年来,人们在山里转来转去,依旧没能走出。永远不能走出的山,山上有狐狸,雪白雪白的;也有在俗世里待久了的,脏兮兮的像只羊,看见人来了,露出憨憨的笑脸。这些狐狸一次次被人们抓去,放在众生往上攀爬的路上,供人们放生,然后再抓回来。野生的狐狸倒是见过,在黑夜的车灯前飘过,在眼前就那么一闪而过,白色的优雅地飘过……


我们所得见或不得见的,存在于这个世界,存在于冥冥中的虚空,存在于我们内心的某个角落,仿佛总觉得有人在缥缈中窥视着我们。习惯于现时的单一时间概念的我们,总以单一的时空概念来度量所处的世界,来认定我们的世界。或许,心得去游走时间之外,想象去越过时空,进入另一种存在,正如虚空里飘荡的魂灵。墟里的牧羊人据说赶着羊群深入谷底,再也没有回来,如掉进撕开的裂缝里,永远消失了。


古人留下的,仅能供你我幻想。多少无名者的尸骨及残砖碎瓦,附着古老的气息,一层一层地,散落在齐膝深的“自然”里,辉煌的世代犹如一场短暂的梦。黄沙飞扬,一切又回到最初的状态。


评委评语


“山水”与“山水精神”是当代摄影与中国传统艺术纠缠的重要场所。10年前丘还是“林泉高致”的笃信者,《毋墟》则表现了他对这一美学观念的幻灭。对“尚玄好古”的丘,这当是一次冷酷的精神历程,也是绝望后的心灵感悟。在山水成其大境界的有宋一代,先有道德人格后有巨嶂山水,先有皇帝的政治抱负后有郭熙的《早春图》,先有真的隐士后有人文精神充盈的山水画。“毋墟”,犹如写给“山水”和“山水精神”的一篇悼词,君不见《早春图》中的葳蕤之山在《寻隐者。不遇》中已萎缩成苔藓覆盖的小丘?正是“高致”不存,“林泉”焉附?(王保国)



/ 外籍人口 /

徐冠宇


作者简介


1993年出生于中国北京,现居芝加哥。目前于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担任讲师。曾获得2020耶尔国际时尚及摄影节大奖、2020影像上海曝光奖、2019费城摄影中心年度比赛冠军和2019柯达胶片奖在内的多个奖项。作品曾于纽约光圈社、纽约国际摄影中心、芝加哥当代美术馆、新奥尔良美术馆、休斯顿美术馆、温特图尔摄影博物馆、卫斯理大学等多个机构展出,并收藏于新奥尔良美术馆、休斯顿美术馆、芝加哥当代摄影美术馆、旧金山现代艺术美术馆等多个机构。摄影体现了徐冠宇对他复杂的个⼈历史和⾝份的探索,他的作品弥合了个⼈和政治之间的鸿沟,结合了他对美国的交叉体验与他对中国的保守家族体验,突出了两国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外籍人口》


作品阐述


在《外籍人口》项目当中,徐冠宇找到在美国持有不同类型身份签证的参与者。在他们的允许下,为他们的房间和私人物品拍照,然后将这些图像同他所拍摄对象的个人照片档案一起印刷出来,再将它们以临时装置的形式安装回取景拍摄的空间内,并将这一临时空间记录为照片。这一互动表演性的行为记录了被拍摄对象的在美国的身份以及背景故事,对生活在美国的“他乡人”的权利以及刻板印象进行了探讨。


徐冠宇作为一个“他者”,踏入这些“异国人”的“领地/私密空间”并将他们暂时的生存状态转化为艺术装置,和他们所生活的建筑空间一同保存成为照片的形式。通过将移民在家中最私密、最细致入微的生活时刻和在美国这个大环境中的生存状态进行比对,通过空间和时间的融合引导观赏者跳出固定视角,走进一个更加具有流动性的环境里。这些作品主导着观赏者的凝视角度、激发观赏者想象力和关怀,无视严格而又刻板的定义。


对于这些从异国来到美国生活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更加努力同化自身从而融入大环境中,可同时他们也并不能将家视作为避风港,他们不是美国公民,他们的家只能被称为临时的居所。


《外籍人口》这组作品通过和这些移民群体进行的合作和对话,呈现了移民在美国复杂的生存情况。徐冠宇想通过这组作品提问:在这个相互联系的世界中,我们如何重新定义公民身份的合法性和独立个体的合法性?


评委评语


第一次对徐冠宇的作品留下印象是2019年,看到他的《爸妈的房间》,其中美国“图像一代”的影响清晰可见。他的《外籍人口》系列在学术性和艺术性上有所延伸:他把火气很旺、在当下美国社会各个领域惹是生非的“批判性种族理论”(CRT,Critical Race Theory)引入作品,通过拍摄在美外籍人口的居室,用这些照片及外籍人员提供或自己收藏的照片对居室进行重新装置,来展现和讨论身份焦虑(与美国非洲裔和拉美裔艺术家的同主题作品相比,徐冠宇的作品相当克制):他的拍摄过程也是一个行为和装置的过程,照片是对这一过程的记录;在制作上,最终的照片较前更为精致,以符合画廊/美术馆工业的标准。(王保国)



/ 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 /

许海峰


作者简介


澎湃新闻视觉中心摄影总监。作品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刘海粟美术馆、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韩国全州摄影节、上海那行文化-零度空间、海派文化中心、原点画廊等地展出。2012年获得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社会生活类作品奖。2013年获得第24届全国摄影艺术大赛纪录类铜奖; 2021年带领澎湃新闻团队完成的《虹镇老街》获得第十三届上海市摄影艺术展多媒体类金奖。


《世纪之交的中国表情》


作品阐述


我喜欢拿着相机在街上与迎面而来的生活相遇,那一刻能感受到身体中直觉在放大。这些“特别上海”的照片,都是我在青春期受荷尔蒙驱使下拍出来的。我寻找感兴趣的地方,感兴趣的人,拍下他们,也不为什么,就是想拍,看看我们还能变成什么样子。


城市的改变,本质上是人的改变。世纪之交的上海,城市更新迭代加速,人也在更新换代。我们已不是昨日的我们。我们得接受没有什么东西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怀抱希望,试图抓住一些什么。摄影是一个希望,也是一种绝望。上海太大了,太复杂了。尝试通过摄影来表现上海,这种野心会瞬间腾起,又很快破灭,但是年轻时候又不甘心,其实是不知深浅。


回望过去,时代在每个人身上碾过的时候,留下的痕迹有的深一些,有的浅一些。摄影,就是一次次地向昨日告别,告别的时刻有喜悦,但也会伴随着忧伤。如果这种忧伤被你接收到,那它的问题终究跟时间有关。


评委评语


许海峰的这些照片从两千多卷胶片中挑选出来,它们拍摄于1994至2005年世纪之交期间,其中绝大多数没有公开发表过,直到去年秋天的展览,才让我们得以一探其究竟。


就许海峰的摄影历程而言,这些照片是一个转折,观看逐渐不再意味着传统认识论意义上对物的占有、命名和简单复制,其中折射出一种新的对外部世界的记录方式:事件或戏剧性场景作为拍摄出发点已经成为过去。


而对于观众来说,能够贴近自己日常生活的视角,照片在丰富的记忆中建立起生动的形象性,情感被赋予了驳杂持续的视觉密度,身心体验始终置于一种开放的互动状态。“世纪之交”的含义,就在于图像所蕴蓄的各种线索,给予了我们曾经活在无可置疑的世界上的真切感受,“过去”在现时的复苏,才获得了它真正的历史性。(姜纬)



/ 镜花园 /

以绘


作者简介


1980年出生于广西桂林,现居桂林。长期进行围绕女性身份、家庭关系、少数民族现状等问题的实践与创作,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直觉,对探索事物的隐喻及潜在的关系有持续兴趣。作品入围过三影堂摄影奖、蜂鸟青年摄影师助推计划奖、第四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潜力新人奖、第九届大理国际影会“金翅鸟最佳摄影作品奖”。


《镜花园》


作品阐述


肖像的关键在于凝视。凝视产生于主体与客体之间,具有“双重性”。当我们观看她们时,映射的是我们自己。以绘拍摄这些女性的形象,从最初关注她们个体的经历、成长逐渐转变为女性自身形象的创造、身体的寓意、崇高和神性的延展与摄影师自身感受的代入。这些典型的“女性凝视”的肖像,为我们设定了作为观者的观看规范,它既是关于女性自身对于成长的认知与自我建构,也是象征着纯洁与神圣青春的自我赞歌。


法国哲学家拉康认为6-18个月的孩子在镜子中把“自我”指认为“他人”,当他们将镜中像识别为自己,又将幻象当成了真实---混淆了真实与虚构从而对镜像开始了终生的迷恋,他把这一阶段称之为镜像阶段。摄影术则天然的包含了这种双重的错误识别,摄影如同镜子,映射现实保存幻象,我们通过对幻象的观看认知自我与规训他人。


花园象征了私密的情感,舒适的自我空间。而在以绘的图像中,又隐隐指代了拍摄者与被拍者所处的地域文化焦虑。以绘将这些模特置于桂林的奇山怪石之间,瑰丽、原始、奇异的自然风光包裹着她拍摄的对象,塑造她们的同时也成为她们内心意图逃离又紧紧依赖的地方。


评委评语


对于艺术家来说,每一幅有情感的作品,都是其个体自我界定和生命延续的一个过程,以绘这组《镜花园》仍然延续她的《朵朵》《新少数民族少女》等作品的叙事方式,以“我”为原点、以女性为表诉对象、以日常生活不可言状的碎片记忆建构了一位女性艺术家镜里镜外含混的存在意义。作品以灯光突闪的方式,将图片中的人物剥离于现实之外,似乎是在刻意寻找生活常物之中的非常之事,但又使之成为“污秽现实”的“高贵理想”解救方案。镜里镜外,无论是秋千之上红衣少女的背影,还是山石间的侧身一瞬的青年女子,都是以绘内心无法抑制的自我情绪表达。(张辉)



/ 富春山居图考 /

曾翰


作者简介


摄影艺术家、独立策展人。


1974年生于广东。1997年毕业于暨南大学新闻系国际新闻专业; 2009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全球摄影”项目。


作为摄影艺术家,曾在中国、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 亚等十几个国家的美术馆、艺术双年展、摄影节等举办展览; 多个系列作品被上海美术馆、加拿大安大略美术馆等机构和收藏家收藏;曾获中国摄影家协会TOP20·2011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等奖项。


《富春山居图》


作品阐述


山水画之于风景画的区别,就在于对景观的描绘虽可能源自实地风景,但却不仅仅是如实再现,而是要超越视觉经验而转化为更具普遍和终极意义的意象。石守谦在《移动的桃花源》一书中指出:“山水画较不受那些特定空间、时间条件的限制,有的时候甚至追求超越时空的理性为目标,将有特定指涉的风景转化为一种理想的自然景观,而与诉诸桃花源的那种理想意象结合为一。”纵观漫长的中国艺术史,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便是这一艺术模型的标杆之作。身处黑暗年代的黄公望在历经坎坷后于晚年隐居富春山林,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将他平生游历隐逸过的真实山水与毕生追寻的桃花源理想意象合而为一诉诸笔下,从此创建了一个永远可供后人神游的纸上桃花源。


2022年之春,我在疫情泛滥的间隙重访富春江,沿两岸摄下延绵不绝之山峦江水林木构筑,再将所获图像反复重叠拼接,从而对《富春山居图》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解构和重构,最终得到的这些“复相叠影”也正是我试图于当下的时空情境中苦觅桃花源而不得之心象。置身于富春林泉中,我们确能体会在古代即便如何的乱世这里也是理想的隐逸之处,但在数字生活已成为我们所有现实的今天,似乎已隐无可隐了——山的那边还有桃花源吗?


“艺术即历史”(方闻),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对艺术史的当代呈现,便是我企图用摄影去调研和书写的当代史。


评委评语


相机与笔墨在物质层面是两极的,两者的观看与表达机制完全不同,其中包含着东西方的、古与今的、现代与非现代性的、机械与人文的巨大差异,当然同时也就创造出了有着无限可能性的对话与互动的空间。曾翰这一作品在不同的层面为我们呈现了这一可能性,其中有对于文人画核心思想与精神的继承,也以当代文人的自觉,对于自然、山水与现代生活的关系进行了观察与思考,以影像的拼贴重叠的方式去对话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的视点与结构。在“仿古”的同时探索了影像语言的空间。(谢爱军)



/ Allegorithm /

赵润东


作者简介


1998年生,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系,2022年驻留于德国莱比锡 PILOTENKUECHE,曾获中国美术学院林风眠金奖、明日视线奖提名奖、平遥国际摄影节鲲鹏奖等,作品曾先后展出于CAFA ART MUSUM LangFang、上海西岸艺术中心、The Wrong双年展、 Lichtspieple des Westens Video Art Festival、上海K11、浙江美术馆等,目前工作生活于杭州和上海。


作为成长于互联网漩涡的一代,赵润东的作品紧密联系着当代社会和年轻文化。其创作关注于数字时代催生的新一代年轻人的生存状态,通过使用3D游戏技术和AI技术来探索数字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自我认知和生存状态等重要议题,以及新殖民主义下的文化适应和反抗。他的作品涉及影像、装置、绘画等多重媒介,不断讨论着人类与技术、自然与人工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通过艺术手段呈现出不同的文化视角和生态意识。


《Allegorithm》


作品阐述


Allegorithm是算法(algorithm)和(allegory)的混合词,这一系列图像采样自现实中存在的人与物,通过3D扫描逆向建模等技术使虚拟剪裁制作的服装、超拟真的物件和数字人类被重构并渲染,血与肉在计算机中复生。虚拟与现实的混杂场景被计算机以一种炼金术式的方法再生产,呈现为同一性的美感与超现实视觉。高清渲染的拟真计算机建模图像使观者无法区分人物对象的存在可靠性。作品融合了取样自互联网模因、电影工业、广告产业的元素,描述着拟像社会背景下人类主体性的消解,古典宗教绘画式的构图下,构建模糊的寓言。


评委评语


赵润东的作品通过三维数字扫描及三维虚拟重建的两种手段,将本就合理存在的现实世界通过科技手段创建为“僭越现实”的虚拟再现。作品中以真实形象出现的人物景象,脱离自我生存空间,被安排于虚拟空间之中,但又显得异常合乎逻辑。这些加工过的“真实”版人物,早已突破了摄影的边界,以非真实的理想主义作品样貌来诠释艺术与科学的“情愫之间”所钩联生长出来的“贤者之石”。作品很难以传统摄影艺术价值标准来判定其优劣真伪,也无法用确定语言表达其主观情感的多寡浅深,作品看似呆板人物的造型以及人造的宙宇之中,似乎是以试金石的方式向我们再一次询问摄影存在的意义所在。(张辉)



/ 补阙 /

周子杰


作者简介


1995年出生于深圳,先后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附中、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系,2022年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摄影系。作品基于摄影的图像媒介关注个体、场所精神与存在的关系。曾入选浙江摄影“新峰计划”,并获得2022 PIP中国青年摄影师推广计划“鲲鹏奖”、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创作暨林风眠创作金奖。作品曾在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深圳坪山美术馆、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韩国CICA美术馆等机构展出。


《补阙》


作品阐述


长屿硐群是自南北朝以来多朝人工采石所留下的遗迹景观。不同朝代的开采技术留下了错综复杂的开采痕迹。各个时代的工人们在生产实用性和技术的导向下以一种非自觉集体创作般的采石工作,间接创造了具备自然原型而又超越了自然的“洞天”。这些洞穴成为了复合形式和时间的现场,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在这些采石遗迹中产生了微妙的转化。我尝试使用基于摄影的影像创作,在这些场域中重构山水的图景,又通过新技术溢出的影像生产手段对人造的自然进行“补完”,试图在中国传统山水精神下,追问自然与人——恩赐与索取的发展关系。


评委评语


周子杰以“补阙”来命名这一系列作品,其目标是较为清晰可见的,试图以更为丰富、开放、多维的视角研究与观看,进而以介入的方式重新建构自我对于山水与自然的理解,创造出另一种在场的空间与气韵。以勘测、摄影、3D技术等手段,解构式的探讨自然与人造、外部与内部、正形与负形等二元关系,亦尝试用发展的眼光不断补充或开拓人与自然的动态关系,创造出新世代的山水图景,也让我们看到了新一代创作者饱满的创作动力和潜质。(谢爱军)


美图欣赏

日系天桥上的JK制服小姐姐 I
一花一世界
又见 秋
春的味道
一组复古 I
酒吧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