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抓住《瞬间的触觉》”

瞬间的触觉

                  

                 ———贫困阻隔不住生活的多彩《家园•巴中》拍摄随笔

                     

              中国摄影协会主席·王瑶/文


《家园》系列影集是我近些年的作品。第一季共推出十多集,大体上一个国别一集。我采用影像随笔的形式,通过画面故事化的摄影语汇、半纪实、半诗意化的手法,聚焦这些国家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旨在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文化呈现和价值追求,希冀从中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性真善美的力量。


中国人看重家园,并对“家园”这个词有独特的理解。“家”和“园”往往不限于字面,可以涵盖生存和生活环境,涵盖家庭、社会和国家,甚至涵盖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由此可见一斑。


《家园》系列自然要有中国的内容,可是有关中国的影像实在是太多,难以选取。考虑再三,还是只取一点,采用管中窥豹的方法为宜。


上个月,我到四川巴中参加决战扶贫摄影活动。拍摄过程中,我为西部贫困地区人民的精神深深感动。巴中,这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许多英烈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奋斗牺牲、长眠于斯。
 

 
今天,巴中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正投入脱贫的决战。在这里,我看到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崛起的缩影和美好的前景,很有典型性。因而,我决定以巴中的影像和拍摄随笔作为有关中国的内容,收入《瞬间的触觉》这本随笔集中。


作为贫困地区,巴中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确实有较大的差距,仅从住房和人们的衣着上就一目了然。许多地方依然是泥墙旧瓦的黑房子。
 


即便这些年来学校建设焕然一新,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也还有少数学校的配套设施亟待改善。
 


脱贫奔小康,这是当地政府的主要工作目标,也是群众的最迫切愿望。种粮是农民的立命之本。眼下正当春种之时,有的忙着平整水田,以备插秧;有的在麦地除草,今年夏粮丰产在望。
 


前一幅图片宛如一首田园奏鸣曲,悠长地发散在春雨淅沥的田野上;后一幅图片则仿佛一张剧照,三个农民的形体,恰似曼妙的舞姿,呈现出劳作之美。面对此景,我突然想起德国19世纪伟大诗人荷尔德林的诗《轻柔的湛蓝》,诗中写道:


如果生活是全然的劳累,

那么人将仰望而问,

我们仍然愿意存在吗?

是的,充满劳绩,

但人,诗意地栖居在此大地上。


此刻,我想说的是:是的,充满劳绩,但巴中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在巴中,社会生活中依然留存着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它让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淳朴和宁静,也构成了“家园”另一种独特的内涵。
 


当然,脱贫不能仅靠种粮。养殖是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我采访了一些养殖户,他们已经尝到了养殖的甜头,掌握了基本的养殖技术,并且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在牛栏里,我用大光圈近距离拍下一头牛,远侧的门口,是一个人的剪影,聚焦的牛眼在暗影中炯炯有神,烁烁闪光。
 


当地人告诉我,政府对他们的支持很大,包括提供优良畜种、技术服务、小额贷款等。
 


巴中的城市建设超出我的想象,和中部城市并无多大差别,高楼林立,市面繁华。
 


每当晨曦初露和夜幕降临,如同中国任何一座城市一样,广场音乐便会响起,人们如醉如痴地投身于其间,感受艺术,享受生活。
 


即便入夜,在光影摇曳之中,人们仍然在节奏与旋律中翩翩起舞,给这个边远的山城增添了几分现代的色彩。


巴中的建设和发展让我兴奋,我希望多留下一些影像以记录它的历史。其间,尤其让我着迷的是它的地域文化和多彩的生活形态。虽然有些已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而消殒了,但留存下来的,却是异常的丰富而醇厚。


巴中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作为一个贫困地区,人们的物质生活总体而言并不富裕。不过,在我看来,这里人们的幸福指数并不低。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巴中人性格开朗坚韧,同时对生活和环境又持有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即便是清贫的日子,也可以有滋有味地去过,丰富的地域文化又赋予生活以独特的内涵。贫困,阻隔不住生活的多彩。
 


集市,是中国农村的一大特色,而巴中的集市分外热闹,五彩缤纷。巴中人赶集大都背一个背篓,可装卖物,也可装买物。集市上,我一直在追随着一个大妈。她背着两只公鸡沿市叫卖。


她吆喝什么我听不懂,但那叫卖声如同唱歌一般,十分悦耳。我拍下她与公鸡的特写,色调浓郁鲜明,这应该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的色彩。
 


此刻,还有一位老太太,手里托着一只鸭雏,正在向买客推销。她目光紧盯着买客,是那么专注,看上去真诚的神情之中内含着某种迎合,夸耀之中又带着几分谦恭,那种急于售物的心态可以说是呼之欲出。这是多么生动的瞬间,这是多么精彩的素材!在这里,到处是可取的画面,让人目不暇接,激发着我的“瞬间触觉”,让我如饥似渴地去记录一个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喜怒哀乐。


所谓“瞬间的触觉”,一般来说是指摄影主体敏锐捕捉动态物象的瞬间状态,这种特定性瞬间往往成就了佳作和精品。反应和捕捉这种瞬间可谓奇妙无比,这也构成了摄影的魅力。然而,也还有另一种“瞬间的触觉”,即你面对的物象是相对静态的,但此时你仍需调动“瞬间的触觉”去感受它、记录它,而不是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如果那样,也可能会错过一张不错的影像。
 


集市就是一个生活的窗口,动态的、静态的,都在呈现生活和人生。我认为,好的影像中往往可以读出故事,具备与读者对话的力量。比如,我拍下街头一个看上去很不显眼、十分普通的补鞋匠,他虽然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琐碎的活计,可这并不妨碍他从中寻得内心的从容。他上身倾斜,双腿在围裙下交叉前伸,仿佛舞步一般,实在是优雅之至。这一定是个爱劳作、懂生活的人。


我经常有这样的感慨:一个劳作的人,即便是一个相貌不佳的人,可一旦投入工作状态后,为什么往往会焕发出神奇的魅力,展现出至美的画面?这大概就是劳作之美吧!此时,一旁有人在理发,我拍下一位老汉理发的全过程。其间有一幅特写:老人的围脖上掉了一层雪样的白发。


这看似不经意的“瞬间的触觉”,霎时让我内心猛然收紧——哦,这就是岁月的风霜啊!
 


人生是丰富的,生活是多彩的。然而,当它呈现在“瞬间的触觉”时,有的只是一个侧面,有的则是多维的展示。那么,面对这种特定性瞬间时,你能否以独特触觉去感应它?能否以独特的手法去记录它?


在巴中三日的影像中,我喜爱这样一幅画面:一个年轻的妇人,抱着熟睡的婴儿,正要从半掩的门中迈过;此刻,一缕光正映射在婴儿的面部和女人的腿上,四周是朦胧的阴影。


当我按下快门的瞬间,我觉得此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如同婴儿一样在沉睡,睡得那么甜蜜,那么深长,然而,那确实又只是一个瞬间。我捕捉住了那个光影、那个甜蜜、那个和谐。它是瞬间,又是永恒。



在一个发廊,我通过镜子,留住了一个多维的生活瞬间:发廊里人们在忙碌,发廊外一个儿童扬手奔向街面;另一侧是一个端着饭碗的女人,正欲迈出家门,仿佛还在说着什么……


这里,生活之水在平静地流淌,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带走了人们的童年、青春和岁月。唯有影像,留驻了一个个截面,引发日后的无限怅惘和叹息。这就是生活,这就是人生。
 


巴中人并不多愁善感,他们总是积极地面对人生和生活,从容地品味它。无论是喝茶的,还是摆“龙门阵”的、摆摊的、干粗活的,都是如此。甚至那些被称为“背二哥”揽活的人,也带着笑容,面对着有几分苦涩的人生,而在他们身后,是色彩绚丽的橱窗,是摩登的模特。
 


看到“背二哥”的笑脸,我为之深深地感动,我敬佩他们。虽然贫穷,但他们的生命同样是多彩的。


这就是巴中人:固然生活充满劳绩,然而,他们仍然诗意的栖居在此大地上;固然生活并不富足,然而,贫困阻隔不住他们生活的精彩和对家园的挚爱。


最后那天,我坐车离开巴中。群山起伏,烟云叆叇。我的心有所不舍。巴中三日,有许多东西触动了我心灵深处,那究竟是什么,我不清楚,或许日后当我重读巴中三日的影像,才会找寻到明确的意识。我希望巴中父老乡亲早日战胜贫困,也相信他们能早日摆脱贫困。正如这漫长的隧道,虽然前面只见到少许的光亮,但车在前行,很快,就会豁然开朗,别有天地,那是高大的桥梁、广阔的天空。
 


此时此境,又不免浮想联翩:当巴中摆脱了贫困,当中国步入了全面小康,彼时的家园,将又将会怎样?我想,无论何时,无论怎样,家园中国,都会永远如同一句歌词所唱——“她是美人中的美人”。


我爱巴中,我爱中国,我爱我的家园。

2016 年6 月5 日


以上内容节选自人民邮电出版社《瞬间的触觉》
 

ISBN 978-7-115-42801-1 作者: 王瑶 定价:128元


购买链接:https://item.jd.com/12046862.html

作者简介:王瑶,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分党组书记。曾任:新华社副总编辑、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1992 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1999 年入选荷兰乔普• 斯瓦特世界新闻摄影大师班;2002 年—2003 年在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作访问学者;先后获得世界新闻摄影“荷赛”金奖、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曾获全国十佳摄影记者、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美国、巴西等国博物馆及个人收藏。在中国美术馆、台湾红馆举办“粉墨人生”个人摄影作品展;出版《中国故事》、《后911》、《看不见的京剧》、《当代中国——库布其》、《当代中国——哈尔滨之春》、《家园》等个人摄影作品集和主编《当代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史(1978-2008)》等著作。


图书简介:本书作者王瑶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是一位优秀的摄影家,她在从事新闻摄影工作20 多年的时间里,拍摄了大量的优秀新闻作品,曾先后获得世界新闻摄影金奖、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等业界众多重要奖项。作者因为工作关系曾经到访过十多个国家,本书是她的一本摄影随笔,讲述了作者自己拍摄过程中的感想,对照片的分析,以及她的摄影体会和观点。作者不仅从技术层面阐述了她“特定性的瞬间”的观点,并用作品加以印证,并对构图和色彩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探索实践的过程。她想要找寻一种自己独特的摄影表达方式,在纪实和诗意的风格中找寻平衡点。

美图欣赏

盎然春意
公园和妹子随拍 II
春季花海少女(III)
繁花再现
你的冬日女友(上)
千山暮雪&蒹葭苍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