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缘亲情为纽带的诠释与表达
千百年来,中国和东南亚、东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友好交往早己源远流长,特别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更是在文化、商贸交往中有着广泛的合作。一直以来,这一区域众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以其特有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始终吸引着人们为她所拥有的悠久历史和富有的地域文化而孜孜不倦地追寻着……
记得2016年“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展”评奖时,评委们一致认为,东南亚、东北亚国家和地区的摄影发展,已经到了令人惊叹的境界,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可小觑!而今天,呈现在大家眼前的作品,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里的9位艺术家和摄影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东南亚、东北亚国家和地区较高的摄影艺术水平,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作品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当代的,无论题材如何演绎,始终都保持着一个成熟艺术家的独立个性,其作品的张扬,更是具有自己独特的主观意识介入,让人钦佩。
缅甸摄影师年扎伊泰(NYAN ZAY HTET)的《旧船上的劳作者》,以折解旧船的劳动者为创作题材,他的深入,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群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者的艰辛与不易。尽管如此,摄影师仍能隐喻地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在大自然中,没有什么是废物。”
缅甸女摄影师裕敏唐(Yu Yu Myint Than)的《记忆隧道》,以一个被解救的小女孩的悲惨遭遇为创作背景,把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与小女孩的思乡之情联系在一起,建构了自己的“记忆隧道” 。她们仿佛在相互尊重的记忆里,找到了回家之路。正如摄影师所说:“记忆隧道”对我们两个人来说,都是一份美丽的礼物……
泰国摄影师卡塔普•皮帕特(Kanta Poonpipat CMU)的《大象守护者》在拍摄之前,我曾有幸在先生前期创作准备时,随同前往走访,先生与养象人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体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摄影艺术家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先生拍摄的“人与象”那种相互信任、相互依存的关系,更是跃然纸上,让人肃然起敬。
而泰国摄影师敏查•枉班恰(MINTRA WONGBANCHAI)女士的《夜游》,以景借情,将自己的思乡之情,隐藏在影像世界里,一个生命个体的游子之心,昭然若是。
越南摄影师邓平(BINH DANG)的《野生动物》,对一些人奉为圣物的“灵丹妙药”的陋习,进行了隐喻的批判,并以此唤醒人们对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野生动物进行保护的情感。
越南另一位摄影师潘坦光(PHAN QUANG)的《忧伤》,以“沉浸”的思考,把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密,通过自己主观意识的介入,以观念的表现形式,再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忧伤……
马来西亚摄影师林威义(Wilfred Lim)的《边佳兰·消逝的海岸线》由两个专题构成,从中可以看出摄影师对环境保护的担忧与思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非仅仅只是索取,为索取而人为地改变世居族人的生活环境,似乎让人难以释怀……
印度尼西亚摄影师罗尼•扎卡里亚•梁(Rony Zakaria Liong)的《人与山脉和海洋》,则把自己对大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的关系、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大自然的依赖的生存关系,通过自己“形而上”的哲学理念,用质朴的影像语言,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韩国摄影师林俊榮(JuneYoung Lim)的《像水一样》,更是以其独特的思考,把城市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水的涌动,暗示着生命的活力,隐喻出我们与生活空间的关系……正如摄影师所说:“我的目标在很多方面基于阴阳的概念,两个看似不同的概念实际上是同一实体的两面。正如没有太阳就没有影,没有人就没有建筑,反之亦然。”
从此次展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参展的艺术家都能以人文情怀的地缘亲情为纽带,以自己国家的文化底蕴为创作背景,用独立的思考方式进行视觉艺术表达,从而使中国与东南亚、东北亚国家的地缘文化交融,较好地诠释出摄影艺术的魅力和理念,可谓“天下一家、和而不同”。或许,这就是我们需要寻求的文化价值的共同取向,而这一取向,正是参展艺术家们向世界展示出的东南亚、东北亚国家地域文化的魅力和人文精神。
让我们彼此在胞波的情谊中,展现一个完美的愿景——“一带一路”的福祉,将为建立一个和平、幸福、美好的未来做出贡献。
策展人:石明
缅甸摄影师年扎伊泰(NYAN ZAY HTET)作品
缅甸摄影师裕敏唐(Yu Yu Myint Than)作品
泰国摄影师卡塔普·皮帕特(Kanta Poonpipat CMU)作品
泰国摄影师-敏查•枉班恰(MINTRA WONGBANCHAI)作品
越南摄影师邓平(BINH DANG)作品
马来西亚摄影师林威义作品
印度尼西亚摄影师罗尼•扎卡里亚•梁(Rony Zakaria Liong)作品
韩国摄影师林俊榮(JuneYoung Lim)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