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纳·毕肖夫(Werner Bischof)伟大的摄影师、艺术家、见证者

2024年3月8日至6月9日,这位传奇瑞士摄影师的毕生作品于德国威玆勒的恩斯特·徕兹博物馆(Ernst Leitz Museum)重磅展出。


2024年3月11日,中国大陆。沃纳·毕肖夫(1916-1954)是一位富有创意的摄影师、恪尽职守的摄影记者和充满诗意的故事讲述者,其作品以精准的构图和抒情诗般的美感为特色,他也因此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瑞士摄影师之一。但一场发生在安第斯山脉的车祸,却让他年仅38岁就意外早逝。目前,德国恩斯特·徕兹博物馆正在展出玛格南摄影师沃纳·毕肖夫的精选作品。这场精心准备的展览汇总了一系列展品,将从毕肖夫在苏黎世的早期生活开始呈现。1936年,他在完成摄影学习后,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商业摄影师。1945年,他的工作重心偏向纪实摄影,也因为工作,他几乎走遍了整个欧洲;1949年,他加入了玛格南图片社,并继续遍访全球,直至1954年不幸去世。此次展览还展出了他在工作之外独立创作的个人作品。



此次展览的作品贯穿了毕肖夫从商业摄影师转型成为摄影记者的整个历程。从苏黎世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他开办了一家摄影工作室,为时尚、广告和展览设计拍摄照片。随着瑞士邻国发生战争动荡,毕肖夫越来越反感拍摄漂亮、追求视觉完美的照片。1945年,他开始服务于人道主义组织瑞士救济组织(Swiss Relief),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并在工作中游历了德国南部、法国和荷兰等地。在此期间,他记录了欧洲被破坏后的景象以及战争受害者得到救助的故事。在加入新成立的玛格南图片社后,他几乎从未停止旅行的步伐。他的足迹先后踏入东欧、印度、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中南半岛、北美和南美。



毕肖夫试图通过投入自己热衷的长期项目来对抗他的不安感,并致力于创作大型作品集或摄影书籍。他在最后一次旅途中前往南美进行两项摄影项目:一方面拍摄商业代理照片,另一方面则是探索更普世性的摄影主题,它们比单一的杂志照片更能反映真实的世界。1954年5月16日,毕肖夫蒸蒸日上的职业生涯戛然而止:他乘坐的北方矿业公司(Northern Mining Company)汽车不幸坠入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峡谷。驾驶汽车的秘鲁司机、毕肖夫和他的瑞士地质学家朋友都在车祸中丧生。恩斯特·徕兹博物馆的展览全面展出了毕肖夫规模庞大的作品档案,这些档案一直由他的家人保存和维护,而且始终被视为20世纪摄影史上的瑰宝。除了知名的代表性作品——如《吹笛少年》和《东京明治寺》外,展览中还有许多迄今为止尚未被人熟知的图片和文件,它们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这位摄影师伟大的仁爱精神以及精准的审美能力。


人物简介:


沃纳·毕肖夫出生于1916年4月26日,他放弃了成为一名画家的理想,转而选择在苏黎世工艺美术学校跟随汉斯·芬谢尔(Hans Finsler)学习摄影。后来,他开始承接广告拍摄工作,并创立了自己的工作室。1942年,瑞士杂志《Du》开始定期刊登他的作品。1945年之后,他转向新闻摄影领域,并于1949年加入玛格南图片社。1951年,他在印度花了六个月时间为《生活》杂志拍摄照片;1951-1952年,他前往日本工作了一年;1952年,他在中南半岛担任战地记者;1953年,他先是在美国待了四个月,随后穿越整个南美洲为玛格南图片社执行报道任务。1954年5月16日,毕肖夫在秘鲁死于车祸。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他的遗产和档案一直由其妻子Rosellina(1949年与毕肖夫结婚)与两个儿子Marco(1950年出生)和Daniel(毕肖夫去世九天后出生)共同打理。此次的威玆勒展览在与马可·毕肖夫(Marco Bischof)和来自苏黎世的维尔纳·比什实业(Werner Bisch of Estate)的塔尼亚·库恩(Tania Kuhn)密切合作下举办。



徕卡相机——与摄影同行


徕卡相机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高端相机和运动光学产品的国际公司。徕卡经久不衰的优良品质、德国工艺、工业设计和不断创新的科技,奠定了该公司的百年传奇。作为品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徕卡为促进摄影艺术的发展开展了丰富的活动。除了遍布全球的徕卡画廊和徕卡学院,徕卡还设立了“徕卡名人堂奖”和“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LOBA),后者被认为是当今最具创新力的赞助奖项之一。徕卡相机公司总部位于德国黑森州的威兹勒,另一个生产基地位于葡萄牙法马利康新镇(Vila Nova de Famalicão),分支机构和徕卡零售商店网络遍布全球。


美图欣赏

绣球花小姐姐
拍摄港风小姐姐  II
青春期的诗
愁倚栏
盎然春意
公园和妹子随拍 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