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海峰个展 | 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


《世纪之交的上海表情》


展览时间

9月18日—10月14日

周一闭馆


展览地址

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4号楼212,原色艺术空间


许海峰作品


摄影评论家林路以“洋洋大观”形容许海峰的这次展览,而与“洋洋大观”相映衬的则是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摄影记者、视觉教育者、艺术创作者……老中青三代齐聚现场,展览现场人数远超预期。“许海峰把上海摄影圈和相关领域的‘妖魔鬼怪’都吸引来了!”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雍和打趣道。许海峰也有点出于意料:“这可能说明大家对于21世纪之交发生巨变的上海旧日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思考。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恰好是我们这一代人美好青春的开始,是我们的时代。”


许海峰作品


无论对于整个中国还是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说,世纪之交无疑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段,它代表着破旧与立新,也代表着告别与展望。而身处时代洪流之中的我们对于自身所处时代与环境的认识往往决定着其历史印记的深浅。“许海峰无意用照片来讲故事,画面里大多没有特别的事件发生,他留给我们的往往只有一个或一群人凝固的姿态和表情。不过,这些姿态和表情都生动而自然,有的还充满张力,被摄者正处于某种情绪的定点。摄影好像是将他们从背后嘈杂的世界中拉了出来,他们突然脱身的瞬间成就了一幕幕日常生活的剧照。”策展人施瀚涛在前言中写道,“这样的手法也让观者有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当我们面对这些青春或衰老、自信或落寞、潇洒或困顿的面孔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去猜测隐藏在这些外表、表情和姿态背后的现实生活里的各种春风得意、平淡日常,或者艰难营生。”


许海峰作品


事实上,这些“日常生活的剧照”也被鲜明地投射到了观众的脑海中,照片中的人物或事物与观众自身的回忆或想象相结合,构筑成了这座城市在人们心中新旧交织的共同形象。“很遗憾,再也拍不到那些场景和画面了,当初应该拍的更多一些,但也不晚,从现在开始坚持拍摄,若干年后,你们也会有像许海峰一样的收获。”陆元敏说。


许海峰作品


“世纪之交的上海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当时很少有摄影师真正意识到这一点,而许海峰出于职业素养,非常敏锐地发现了这一时期的意义和价值,牢牢地抓住了这个历史性的时期,才得以给现在的我们呈现出这些回忆与思考。”摄影评论家姜纬先生表示。新华社记者金立旺则提到了雍和与陆元敏两位上海摄影界的前辈对许海峰摄影的影响,同时他也提到了许海峰拍摄的独特之处:“如果说在媒体上传播的那些图像大部分是夸张瞬间的叙事,许海峰长达30多年积累的影像更像是一首风格鲜明的长诗。这些照片,具有新闻的锐度,但摆脱了新闻的窠臼套路;重视内心的感受,又剔除了许多所谓当代艺术的无病呻吟。”


展览现场


美图欣赏

洋溢的春光
复古午后-III
印度舞蹈
无声入夜”夜景人像-上
油画少女
享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