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海龙·希望之镜》于谢子龙摄影博物馆温情呈现

1月16日,《解海龙·希望之镜》社会纪实摄影展在湖南长沙的谢子龙摄影博物馆正式开幕。1991年,解海龙拍摄了“希望工程”的代表作品《大眼睛》,震惊并感动了全中国,也改变了成千上万的贫困孩子的命运,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今年是《大眼睛》拍摄的第30年,谢子龙摄影博物馆“典藏中国”项目收录了解海龙的摄影作品,旨在通过一幅幅珍贵的视觉文献,引导大众思考农村教育的社会问题。



10年,20000多公里,中国128个县,这些数字背后是沉甸甸的使命。解海龙用相机记录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状况,希望通过照片去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在这次的展览中,谢子龙摄影博物馆共呈现近70幅经典纪实摄影作品,用黑白调的影像回顾几十年前的教育困境。展览现场通过对老旧教室的还原,让观者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贫困学生们的艰苦求学环境,又通过呈现解海龙的摄影作品、手稿文献、采访视频,让观者感受到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态度的中国摄影家。



“我和我的摄影梦永远在路上。”解海龙在关于希望工程摄影的自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动人的话。影像记录是一种传承,通过时间的沉淀,影像被赋予了强大的力量。正如这次在谢子龙摄影博物馆呈现的《希望之镜》一般,当希望遇上镜头,所摄影像便有了温度,有了坚定而强大的力量。收藏中国现当代经典摄影作品,把拥有着强大力量的中国摄影艺术推介至全球,谢子龙摄影博物馆以此为己任,成立了“典藏中国”项目,通过不断地梳理、展览、收藏,致力于建构一个属于中国摄影史的收藏体系。



“他还以一个摄影家的实践,为所有严肃的中国摄影家提示了一个方向,那就是作为一个摄影家的基本人道主义价值观。”谢子龙摄影博物馆理事副馆长,“典藏中国”项目策展人李历松说道。《解海龙·希望之镜》社会纪实摄影展于1月16日到2月28日,面向社会大众持续开放。为城市注入正确的价值观,将纪实摄影对社会改造的能量传递给更多的人们,让人们在谢子龙摄影博物馆感受到影像艺术中希望的力量。



【典藏中国】项目资料:


谢子龙摄影博物馆【典藏中国】项目以梳理、研究中国影像史上重要艺术家为己任,以推介、收藏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品为目标,以推动中国摄影艺术进入国际视野为愿景,致力于成为21世纪推动中国影像发展最坚定的力量。并通过梳理、推介、展览和收藏中国摄影史上一些经典摄影师的代表性作品,典藏中国最终的目的是建构起一个关于中国摄影史的收藏体系。



部分展出的作品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查畈村。当时,我国每年有100万像张天翼(小光头 7岁)一样聪明可爱的孩子因贫困而失学,“我想上学”是他们共同的愿望。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县三合乡中心小学。苏明娟(大眼睛 8岁)每天往返24里山路刻苦求学。


1991年4月,河南省商城县苏仙石乡草房湾村。姐姐杨永香(14岁)把救助款让给了妹妹杨永贵(11岁),妹妹心里很愧疚。


1991年4月,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周七家小学。一场春雨过后,教室便一片泥泞,孩子们继续上课。


1991年5月,山东省平邑县。毛可凤同学功课很好,可一到缴书杂费,全家便犯了愁。


1991年12月,河北省滦平县金山岭长城。希望工程救助的第一批孩子们在长城脚下憧憬未来。


1991年12月,河北省滦平县拉海沟乡大店子村小学。气温骤降至零下20度,孩子们烤烤冻僵的小手继续上课。


1992年3月,山西省静乐县赤泥洼乡羊丈村,扛着桌凳去上学。


1992年3月,山西省静乐县神峪沟乡南岩头村,全校师生。


1994年4月,安徽省临泉县城关镇刘老庙村。刘小环(11岁)为了能上学,去窑厂背砖坯。

美图欣赏

公园和妹子随拍 II
春季花海少女(III)
繁花再现
你的冬日女友(上)
千山暮雪&蒹葭苍苍
冬日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