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摄影时代到来 摄影平民化的红与黑

每年岁末,笔者都会以一个圈内的旁观人的视角,总结一下在过去的一年里,在这个不大不小的影像圈里发生的变化和整个摄影环境的发展趋势。本来还想像前些年一样,自导自演一出略带讽刺的摄影圈怪相跟大家分享。不过作为一个经常以戏谑口吻出镜的笔者,这次还想要转变一下风格,用有些严肃的口吻聊一聊过去一年,摄影平民化趋势下的那些“红”与“黑”。


特别提示:本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在2000年之后,数码科技的异军突起让摄影器材在短短十几年中的技术成果突破远远超越了传统摄影在一百多年中的积累和沉淀。伴随着相机走进千家万户,手机搭载拍照功能,网络分享功能的爆红,以往人们口中说的技术工种——摄影师,变成了一个最中庸的称呼。



摄影艺术的发展与影像科技的进步互为滥觞,互为牵引,从针孔成像到大孔径镜头,从湿版成像到数码成像,每次技术的革命都催生甚至直接影响了摄影本体语言与艺术观念的进化,同样摄影领域的拓展和摄影理念的变迁也需要摄影技术的不断跟进和升级。


现在的人们人们似乎只需轻触快门,就可以拍出质量不俗的照片。今天,我们已经快速进入了泛摄影时代,摄影更加大众化、简易化和日常化,甚至出现扁平化、同质化的倾向,影像泛滥则是泛摄影时代的终极表现。



其直接后果是充街塞巷的摄影作品全面解构了传统的摄影教条和评判标准,颠覆着以往摄影理论中的艺术价值观。所谓作为“艺术摄影”的摄影已经奄奄一息了,而摄影则刚刚萌醒。在主流摄影家们忙着争辩摄影是不是艺术的时候,“旁门左道”的艺术家们则已经把摄影当作媒介窃为已用,即通过摄影来为自己的艺术观念作品留影,悄然羽化成观念摄影家或新媒体艺术家。



这些先锋,也成为了泛摄影时代最先突围出来的“摄影家”。然后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摄影作为媒介与现实的联系是天然的,摄影中最为重要的纪实传统正逐渐回归,但甫一开始就处于被同化、被艺术化甚至被沙龙化的尴尬境地,人们不断在艺术、现实、观念三者之间转圈圈,于是摄影人依然面临着泛摄影时代的影像围城的困境。


被影像围困的我们,并没有在围城中沉淀和积累,反而乐于投身于这个巨大的泡沫中,拍背相庆在这个最好的时代,搭上了异常容易成为摄影大师的快车。


的确,这是个泛摄影时代,一个影像滥觞的时代,一个乐于塑造大师的时代。一旦你有一个作品发表在任何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报,立马都会有一些簇拥着向你汹涌袭来,各种称你为“大师”、“专家”的观众将你捧上神坛。浮躁的态度固然占了主因,不过要是把他归结于泛摄影时代的并发症,也未尝不可。


泛滥的图像突显了我们思维和文化深度的缺乏,普罗大众开始渴求看到高质素、有内涵的摄影艺术,由此踏入到各路摄影节的大门,不过等待着他们的,也是现今各路摄影节同质化趋势严重的残酷现实。


诚然,这个泛摄影时代也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相机的普及推动了摄影技术和摄影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在基础层面上,我们可以更容易的记录下这个世界的美好,定格家庭的温馨瞬间,让摄影又重新回归了摄影本质。



放眼更高格局,在一些高质量摄影节上,笔者已经看到了由于泛摄影时代带来的观念红利。那些看似异类的摄影师,依靠着唾手可得的各种器材,开启了一个个新奇的充满蒙太奇味道的影像世界。


总的来说,在去年一年里,中国的泛摄影化脚步走的更加迅速,影响人群也更加庞大。很遗憾,其带来的“黑”依然“黑”;很庆幸,其中的“红”越发明显。至于明年是“黑”的越发黯然,还是“红”的更加灿烂,仍取决于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我们是把摄影当作一种唾手可得的玩乐,还是跟世界沟通的语言。

美图欣赏

荷花旗袍
零碎照片
雪舞清灵
花解语
去花鸟岛拍摄小姐姐(Ⅳ)
蔷薇映佳人,时光绽芳华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