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拍摄,才能“好看”

让东西看起来“好看”是一个非常基本的目标,很多摄影师甚至对此毫无置疑便积极主动地寻找本身好看的拍摄对象。但当代艺术和当代摄影的美并不像过去那么简单。在开始研究如何达到这一目标之前,首先要决定我们到底是否需要照片具有美感。


这个问题可能很奇怪,这要取决于你从事的是哪类摄影。几乎可以确定,大部分摄影师都认为他们的工作就是在照片中表现、增加或甚至制造美感。如果你从事的是商业化摄影工作(包括时尚、肖像、婚礼和产品摄影),那么,尽管拍摄对象本身并不见得很美,但你以之创作出美丽照片的能力通常就决定了你成功的程度。但对于新闻摄影记者来说,美可能并非优先考虑的要素,对于以较严肃的题材为拍摄对象的情况,例如战争、贫穷和灾难,美甚至可能是不应该出现的。


在艺术摄影中,这个问题还要更加复杂。摄影已经完全融入了当代主流艺术世界,而美已经不再是其中的主要议题。直至20世纪早期,对美的追求还是艺术的核心,甚至连本身令人不适的主题,比如殉难或十字架刑,也以精致美丽的方式来表现。也有几个例外,比如阿尔布雷特•丢勒、希罗尼穆斯•博斯和弗朗西斯科•戈雅,他们的艺术通常都是为了满足我们对于美的爱好。正如艺术史学家恩斯特•贡布里希写道的:“大多数人希望从画中看到他们希望在现实中看到的东西。这是很自然的偏好。我们都天性喜欢美的东西。”我们的确如此,对于想要创造美或表现美的人来说,理解其原因至关重要。既然全球各地大部分摄影都将美化事物为己任,那么这就值得我们认真重视一下了。这就是美学研究的东西。


就举一个困难的例子(碰巧和摄影又特别相关),那就是我们对日落的喜爱。我们为什么喜欢日落?说到底,只要不是多云天气,每天都会有日落,但它似乎对相机有着磁石般无穷的吸引力。此时此刻,地球的晨昏线上肯定也有大批的人选好了位置,通常是在高处,举着相机对准落日。万一你觉得我是在愤世嫉俗,那么澄清一下,我自己也喜欢日落,特别是如果我正身在某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我也会觉得很难抵挡它的魅力。做个民意调查就会发现人们喜欢日落是因为他们觉得日落很美。那么就没什么奇怪的了。日落是人们普遍认为具有美感的事物的一个典型例子。安吉利娜•朱莉则是另一例(要是回溯电影史,还可以加上伊丽莎白•泰勒和艾娃•嘉德纳)。还有夜空中刚刚升起的满月。还有出水的天鹅。或许还有爱德华•韦斯顿于1930年所拍摄的作品《青椒》。哦,我差点忘了,还有玫瑰。将所有这些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对美的事物的共同理解,至少从柏拉图时代起就开始辩论这个问题了。不过,对什么才算是好看肯定要有个共识,否则所谓的“好看”就没有意义了。然而,说到美,还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便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老套到已经没有人去想它错得有多么明显了。如果只有一个人—“情人”认为某件艺术作品才是美的,而其他人都持相反意见,那美也就没有意义了。美需要获得共识或者至少要有达到共识的可能性。


每当我们认为我们在拍摄美的事物或追求美的时候,我们内心深处都不可避免地认为他人应该也会对此认同。如果他们没有认同,那么对于一张照片来说,这就意味着摄影师的品位与观者的不相符。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有可能是摄影师没有拍好(水平不够),也有可能是受众与摄影类型不匹配。我最近一次去伦敦Frieze艺术博览会参观的时候,那里展出的大部分照片都肯定不能为一般大众所接受,但它们与当代艺术市场完美契合。不过还有一点很重要,那便是当代艺术摄影也只有一小部分以美为拍摄目标。


大部分人喜欢什么样的视觉效果


这份清单并不一定会带来灵感,而且肯定趋于保守,但它列出了较普遍的共同之处。要想让一张照片好看并不意味着要达到所有这些标准,但它们都值得考虑。


熟悉/色彩丰富/明亮/对比/和谐/明确和清晰/美

东京塔

 

不出意料,日落之前是东京塔观景台的高峰时段,游览者聚在这里,等着这个日常事件再次震撼他们


我们所见的优雅


 

有些拍摄对象被认为天生高贵优雅美丽—天鹅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只是天鹅自然的动作,就和蟑螂的小步疾奔一样,但这种感觉来自我们对自然和形式的看法,而非任何固有的东西



色彩丰富的日落与日出


 

 

几乎没人会否认,这样的绚丽景色使用平常的手法拍摄也会吸引很多人。很难不喜爱它们,而且它们会触动大多数人的视觉和情感记忆,虽然其实从创造角度来说它们并没有太多挖掘空间


对亮度和色彩的偏好

 

 


有多个认知心理学研究肯定了影像工业多年来根据直觉遵循的原则,那便是大部分人喜欢丰富的色彩超过单调的,喜欢明亮的图片超过较暗的,还有较高的对比度要胜过低对比度。大体上来说,可以用“明亮色彩”来总结。当然它们也有个可接受的限度,但观者对极限的耐受性也很好。上面两幅图中第一张以默认Raw格式显示的照片,分别将其三个参数增加了33%,混合后的修改效果就是下面这张图——大部分观者都会凭直觉更加喜欢下边这个版本


胶片生产商的贡献


 


1990年富士Velvia胶片上市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原因之一就是它的色彩饱和度。产生的效果之一就是过分的、有如“假日”般湛蓝的天空,另外就是成像非常清晰。


天真的色彩


 


在影像工业还属于新事物的一些市场中,还没有更多时间来判断和甄别好坏,极端的色彩饱和度、亮度和对比度在广告和大众市场印刷中便很常见。上海的这些海报就很典型—本书这张数码照片的色彩在后期处理时可没有夸大


我们都应了解有关美和好看的基本事实,无论它在你本人的照片中是否重要。柏拉图认为美来自比例、和谐与统一,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美是有序、对称和确定性。这些观点到现在仍会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不过有位18世纪的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他为美学和艺术研究指明了道路。美是一种价值,而且永远是积极的价值。我们会因为它本身而感到喜悦,而非因为我们能给它派上什么实际用途,或者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康德将这一原因称为“无利害关系”。换言之,对美的体验本身就是奖赏。我们愿意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拿出些时间来去体验美,因为我们从中获得愉悦,这既包括情感方面的愉悦,也有感官方面和智慧方面的愉悦。


然而,拍摄对象的美和拍摄方式的美之间有着重要区别。大家普遍认为好看的事物和风景会被默认为独立于其拍摄方式而存在,但它们的内在美当然也是通过摄影技术而表现出来的。最终我们会看到,在任何一张好看的照片中,都很难清晰地区分拍摄对象和其拍摄方式,比如构图、光线和角度。不过这种区别展示了一些有趣的创作可能性,比如把不美的东西拍成美的,本章后文中会提到一些例子。


令风景、人物和事物尽可能地好看是很多摄影的一个基本技能,特别是商业摄影。客户付钱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这个。婚礼和人像摄影更是如此,底线就是“让我尽可能地好看”。显然,要想给出满意的解决方案,就要充分了解大部分人对美的理解—无论是一张脸、一个人、一片景色,还是其他任何东西。这时候有些摄影师就会脱颖而出,不仅仅因为他们的技术比较棒,也因为他们的创作灵感比别人更胜一筹,不仅让人感受到美,而且还耳目一新。

自然中的美,比如大名鼎鼎的日落,以及绵延起伏的美景,蔚蓝的大海以及洁白的沙滩等,都是大部分人所认同的—至少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如此。风景指示牌和观景点就是为此而设的。柏拉图有关比例、和谐与统一的理想(听上去的确很有道理)是美景的基本要素,如果你已经读过了《摄影师的视界》(The Photographer's Eye)一书,其中就谈到了很多摄影构图的问题,那么你就会发现这些要素不仅决定照片是否好看,也决定拍摄对象是否具有美感。这是因为风景是我们对大地的认知—是我们对某个地方的地理体验。


风景摄影关键技巧之一就是找到准确的观景点并将之与镜头和取景框匹配,但潜在前提是存在这样的景色,且风景本身已经比例得当、和谐且统一。比例得当指各要素(无论是山峦、湖泊、田野、树林还是其他)的大小关系令大多数人都满意。和谐意味着景色中的各种事物可以共存,没有不和谐因素,比如发电站。统一意味着我们看到的东西表现出完整性,仿佛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完美地贴合。与“统一”的概念相联的还有拍摄方式的精简—这种美不需要摄影师或艺术家做任何不必要的加工便可获得理想的结果。过分渲染和花哨都是常见的错误,我在后面的章节中会详细谈到。


但我们还应该加上其他的质量参数。其中一项是相当现代的问题,即自然的正确性以及无污染、无掠夺。完全自然是最好的,我们的传统土地管理理念也持同样观点,比如田野间散布的灌木篱墙,风景优美的公园,隐匿在山谷中的小镇等,无论其中隐藏的社会或生态问题是什么。不好的则包括患病的庄稼、最近发生过的旱灾、工业的痕迹、垃圾以及碎矿渣。这些东西越来越普遍,这只会让“未破坏的”风景的价值与日俱增,但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则催生了一个苍凉而缺少浪漫的风景摄影流派,其领军人物是罗伯特•亚当斯—这个流派的目标正是抛弃美。


为了美所做的多方面努力


 


这支“千手观音”舞不仅包括拍摄对象的美(人体、女性、精心装扮),也包括拍摄方式的美,台上细致的灯光确保不会留下影子


建筑中的美


 


这是贝聿铭的新作苏州博物馆,这张照片的效果会令所有建筑摄影师都给出美景醉人的评语。拍摄角度经过仔细挑选,不过精打细算得出的视觉魅力是来自暮色和内部灯光之间的准确平衡,湖面倒影也不出意料地加了分。和拍摄成功的落日景色一样,这种拍摄手法直中大众审美要害,非常动人


美景的条件


 


尽管这片景色并不为人熟知,但其大体位置可是人尽皆知的英国约克郡山谷。这张照片是在时间和天气合适、光线宜人的条件下正对太阳拍摄的,为景色增添了气氛和质感,从画面中流淌而过的小溪中的粼粼倒影更是锦上添花。拍摄时使用的是广角镜头(20mm),以强调从前景到背景的景深,这会将观者引入画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更远处使用长焦镜头拍摄会让人感觉比较置身事外)。可以将这张照片与第116页上特纳的画做个对比,特纳的作品正是18~19世纪风景油画的典型风格,从近处树木的轮廓一直延伸到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朝阳


有关正确性的观点可以延伸至理想型的概念,它在各种美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其中也包括人。如果能够完美无瑕,那么照片的拍摄对象和拍摄方式都会从中获益—比如那边的田野中没有报废汽车或者模特的脸上没有痘。难怪有些摄影师和出版商无法抵御润色照片的诱惑,《国家地理》杂志也曾把1982年2月刊封面的金字塔挪了挪位置,如今化妆品广告和高端时尚杂志通过后期处理使皮肤显得光滑也是通行的手法。

我们对自然美的欣赏还包括一项参数,那便是“愉快的记忆”。这比前面几项参数影响力都更大,它与照片激发的体验相关联。通常我们都会喜欢阳光胜过阴天,我们喜欢温暖的气候,一般都喜欢蓝天,喜欢纯白沙滩(至少在放假时如此),与这些记忆相符的风景照通常都会在“好看”这一项上得高分。更宽泛地说,这有助于令观者感到身临其境。


最后,令照片变得更美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理想的光线。要想在摄影中操纵拍摄对象,光线可以说是最有力的武器。在摄影棚中,包围光可以柔化阴影边缘,令形体显得圆滑,无论是拍摄汽车、人物、肖像还是静物,此类光线都是保证美感的利器。当然,这么说有点太夸大其词了,但它正是反光伞、柔光箱和多光源柔光箱的共同之处。有时,如果拍摄对象的形状和表面质感能够令光线均匀散播的话,环闪的同轴光也可以起到美化作用。的确,大范围的直射光线的成功之处很大程度在于它对拍摄对象表面的处理。这也是为什么裸体上的光泽(涂油加强效果)还有闪亮或潮湿的物体的亮泽感会令人感到有吸引力或产生欲望。它会触发观者,令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果你想的话,伸出手就可以触及拍摄对象。这种有触感的调动感官的用光方式对观者想要产生物理接触的拍摄对象特别有效,无论是充满魅力的裸体、沁人心脾的饮料还是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


被破坏的风景

 


如今,在我们的新生态观念驱动下,因人类对商业利益的追求而破坏的地球景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地位—这就是“反风景”。四周的丑恶成了欣赏照片的一个新理由。这张照片拍的是新几内亚岛上的铜矿,对这种风景的一种批评便是其构图和用光过美,削弱了拍摄对象的绝望感,但我会反驳说宽幅的“美化”效果、前景与背景之间的关系以及斑驳的光线正体现了美感与现实的反差


希望能身置其间


 


令观者产生身临其境和美不胜收之感是商业摄影的要旨。这张照片的拍摄技巧包括“你就坐在这里”的大胆角度、精致洁净的泳池边的位置以及完美的日落时分。另外一项没那么显而易见的技巧则是高动态范围曝光混合(HDR),它以和谐的方式复制了所有色调


令观者食指大动


 


在商业摄影中,食品摄影的一个重要目标便是令观者感觉菜肴就在他面前,马上便可大块朵颐。因此最常用的手法是:使用与桌面齐平的拍摄角度,极浅的景深以便令人感觉美食近在眼前,还有凸现质感的光线


饕餮之光


 


大多数食品摄影不仅要令食物显得诱人,还要将味道这种感官体验诠释为与之截然不同的视觉体验。除了常用的优美构图,光线也起着重要作用。食品摄影的用光缓慢地跟随着潮流,有很多经过考验的技巧可令食物显得美味可口。这张照片中,清晰、光泽以及色彩与色调之间的对比就是目标。手法是在餐桌上方较靠后的位置使用大面积的柔光闪光灯,以带出银器上的反光,并用暖色的钨丝灯打出侧光


最终,美在于期望,在于遵循大多数人的喜好。这听起来似乎不够别出心裁,它的确不是。美意味着没有太多惊奇,无论是人的面孔还是自然景观都是如此。但人的美是否算一个特例呢?很有可能。要记住,自然中的美是“无利害”的,这意味着我们是为了美而欣赏美,而非为了从中获益。欣赏美是无用的,只能令人愉悦。然而,人的美却是有用的。它帮助我们寻找伙伴,进化对其有着巨大影响。无论何处,被认为相貌好看的人几乎都也会被认为是更聪明、更成功并且更有趣。


从化妆品到整容手术,美容产业可谓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不胜枚举,因此美的元素已经过了透彻的定量分析。如果你在找一个外表吸引人的摄影模特,只要遵循本页附上的清单即可。德国雷根斯堡和罗斯托克大学做过一个与摄影有着密切关系的研究项目,名为“美丽核查”(Beauty Check),通过变形软件将很多人脸合成重组。根据各种比例产生了不同的合成图,随后受试对象会判断这些合成图的美丽程度。结果显示,美丽趋于平均值,男性的美和女性的美之间并没有大家所期望的巨大差异,皮肤质感极其重要,间距得当的大眼睛在美丽特征中位居榜首。


曾有多人尝试用计算机模拟最美的面孔,大部分人,包括美国外科医生史蒂芬•马夸特,得到的结果都表明,某些距离之比为黄金分割的面孔(例如眼睛与嘴的间距与眼睛与下巴的间距之比)最为理想。


美丽要诀


满意的比例:根据经验,某些比例,包括拍摄对象的比例、取景框的比例和构图的比例,会令大部分人都感到满意。最好遵循这些比例,而非挑战它们。其中包括黄金分割,其他内在比例以及径向和左右对称。镜头和拍摄角度的选择通常也很重要:例如,用较长的镜头可以令人脸的比例更美。

和谐:色彩、色调和质感的和谐,各区域之间关系达到大多数人所认为的平衡。


统一:取景、用光和构图令整个场景达到统一。一个例子便是眼线的曲线将观者的视线引入画中。


简约:“少即是多”可能已是老生常谈,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它仍然有效。过于花哨的场景、拍摄对象和图像通常会令人觉得不够美。有个日语词“渋い”正合用,意为美应当是简朴的,而不是繁复的。


精准:符合大部分人对事物应有的状态和外表的看法。换言之,符合目标。美通常是墨守成规的,因此需要很多技巧,但不需要太多惊奇。


理想、无瑕疵:如果拍摄对象并非如此,至少要扬长避短。这意味着要能够分析任何对象的美的潜力,无论是风景、物体还是面孔。


愉快的记忆:表达美意味着与观者的体验产生关联,特别是自然中的美。观者越有身临其境之感,照片就越成功。


触发感官体验的光线:在可以控制和创造光线的场合中,如上文所述,根据经验,某些技术可以对某些特定拍摄对象产生美化效果。


面孔美的要素


这个清单是根据“美丽核查”研究发表的结果总结出来的。


大部分人赞同的传统美。


平滑的皮肤,无瑕疵无皱纹。


趋于平均值。


对称(不过影响不大)。


“娃娃脸”,仅限女性,具体包括眼睛较大且圆,鼻子和下巴相对较小。


男性女性均适用的比例:双眼间距较大,颧骨较高,偏棕的肤色(对于白人来说),脸型较窄,嘴唇较丰满,鼻子较窄,眉毛较浓。此外对于女性还有:较长较浓密的睫毛。对于男性还有:较突出的下颌。


测量美丽?


 

 

根据传统美容师的理想“美丽”比例理论,这张模特的脸被进行了数码处理。包括将眼睛和嘴增大和令皮肤变得更为平滑。这个模特已经符合西方面部美的基本要求,这几步后期处理则令其与传统理想型更为贴合


史蒂芬•马夸特医生针对面部比例和美感开展了进一步研究,取得了更加深入的进展。他的面部成像研究以几何方式量化了美丽,并以面具或坐标的方式生成了一个理想比例的计算机模型。建立这一理想坐标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黄金分割比例—1:1.618。数字比例在判断理想身材中也起着关键作用。对于女性来说,腰臀比,即腰围与臀围之比,就是最重要的一项数据。心理学教授德文德拉•辛格指出,大部分公认美女的腰臀比(包括60多年来的美国小姐和《花花公子》模特)都很接近0.7。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想身材的标准比理想面孔发生了更多变化。现代的理想标准是苗条(鲁本斯的裸体模特经常被引用为不同时期审美的佐证),相对较大的胸部(但中世纪的欧洲人认为较小的胸部更美)。不过,永恒不变的是垂直比例,如果仔细寻找一下,不出意料,你也会从中发现黄金分割比例。


维特鲁威人


 


达芬奇著名的《维特鲁威人》中,肚脐的位置表明,头到肚脐的距离与肚脐到脚尖的距离之比是1:1.618


理想比例模型?


 


和许多其他模型一样,这个坐标模型来自多个和谐比例的混合结果以及真实测量数据。眼睛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水平距离、鼻子和嘴的位置对于大多数人认为的“理想”比例极为重要。不过请注意,这只反映了西方审美,因为大部分研究都是在西方完成的。三个色彩条显示了以下数据的黄金分割比例:


1)眼睛到嘴的距离/眼睛到下巴的距离;

2)外眼角到内眼角的距离/外眼角到鼻梁的距离;

3)眼睛到下巴的距离/额头顶部到下巴的距离。


因此,和其他类型的美一样,如果你想要从尽可能广泛的观者那里获得最大的认同感,那么请遵循这些规律。但,再重复一次,拍摄传统的美(而且美总是传统的)并非每个摄影师的目标。面向大众市场或用于杂志和广告的摄影仍然遵循传统,其技术也在不断精进,但此外也还有其他创作思路。在对美的欣赏中,有很多人在不断尝试,将美的定义扩大。艺术中这一现象尤为多见,当代艺术的这一主题尤为复杂,因为当今的需求就是要不断挑战观众的先入之见。早在20世纪70年代,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便观察到:“对美的厌恶的明显潮流中,最近几代摄影师都选择表现无序。”如今这种情况甚至变得更为极端,大部分人仍选择追求生活中的美,一小部分人(有些在评论界还评价甚高)则要么不想和美扯上任何关系,要么就是想挑战它。


挑衅的一种方式便是说,事实上,“这并不美,但你应当出于其他原因关注它。”或者“如果你放下偏见,你就会发现它是美的。”假如其中有什么花招,那便是要说服观者花比平常更多的时间去寻找,这通常意味着把照片放在某个地方展示,而这种地方一般是留给好照片的,比如画廊的墙上,或者高端时尚杂志里,欧文•佩恩在1949~1950年间拍摄的《尘世之躯》(Earthly bodies)系列摄影中非正统的肥胖裸体照片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还有更极端的例子,比如弗雷德里克•萨默(1905-1999)拍摄的在沙漠中发现的动物干尸,更甚的还有他拍摄的因车祸断掉的人脚静物照。


这一主题的另一表现形式便是用拍摄美的方式来处理丑恶或令人厌恶的拍摄对象。这类摄影的主要拍摄场地都是摄影棚,这丝毫不出意料,因为在摄影棚里摄影师才有最大的控制权。对于下图中胎牛这种拍摄对象来说,前文所提到的各种美的拍摄技巧实在太过矛盾了,所以必须严谨使用才能保证其效果。


光线甚佳,拍摄对象则不然


 


这是泰国北部市场出售的胎牛。大部分人想到拍摄这种东西就会感到恶心,特别是如果他们知道这是用于做菜的话,但作为拍摄对象来说,它们外表闪亮(可能是由于附加的沉重感,不过也可能不是)。光线是出乎意料的元素— 一个1× 0.5m的漫射柔光箱配摄影棚闪光灯用于柔化阴影和打出大片的高光,以便表达出质感的每一个细节


本来很好看,直到你知情为止


对页的胎牛照片会令大部分人即刻感到恶心,但这张照片似乎是张光线不错、构图正规的自然科学照片。事实上,这张照片用于一个亚洲食品药品专题,图中展示的是晒干的蛙卵巢,这样一来这张照片看起来就不那么无辜了。


 


无序中的美学


 


工地正在进行的大规模拆除怎么想也不会是具有美感的拍摄对象,但若使用严格正统的构图,便可在视觉上表现出美来,前提是观看者准备将这张照片作为一个正式图像体验来看。



以上内容节选自人民邮电出版社《摄影师的思想》

 

迈克尔•弗里曼著


购买链接:http://product.dangdang.com/22593825.html


内容提要:摄影之源并非来自相机,也不是来自取景框中的风景。摄影师的思想才是决定影像的本质存在。在本书中,国际顶级摄影师迈克尔?弗里曼将为读者解读摄影创作的构思与创意。本书将告诉你是什么成就一张伟大照片,是什么成就伟大的摄影家。


作者简介:迈克尔•弗里曼是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摄影家和作家,专攻旅游、建筑和亚洲艺术,尤其以特效制作的专业技能知名。他是一位顶尖摄影师,为多家国际出版社供稿,包括《时代:生活图书》、《读者文摘》和《德国国家地理》,他也是《美国摄影地区新闻》的长期供稿人,迈克尔•弗里曼现已出版了二十余部摄影著作,发售量超过一百万本。


美图欣赏

拍摄港风小姐姐  II
青春期的诗
愁倚栏
盎然春意
公园和妹子随拍 II
春季花海少女(III)